区县功能定位建设“节约上海”(听王博士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3:5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的必然启动,上海市委、市府对所辖各区县过去5年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基本总结,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陆续指导了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工作。其中,浦东新区、嘉定区和崇明县,是上海第一批完成功能定位确定工作的区县。在笔者看来,功能定位除了对各区县今后5年和更长时间段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外,而且,对于推进上海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更具有积极的结构性价值。
关于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全国各地进行了多项探索,其中很多措施都值得上海学习。不过,就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言,完全把节约的注意力放在电力、汽油、新能源以及水资源消费的终端上,并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在消费终端领域进行约束自我的行动,却有可能影响到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存在明显的偏差,并且,是否能够持续地坚持下去还将进一步接受考验。所以,从谋求更理性、更有效和更能持久的节约策略角度出发,上海必须在节约的源头上进行更积极的探索。 众所周知,对于目前的上海,行政区划是固定的。在上海现有的634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要打造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四个中心,对土地资源需求的规划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地区,商务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步上扬,国际投资界也已经把上海列为世界级的商务成本高地。同时,上海已经是全国公认的人才高地,上海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幅度也不可避免地在全国范围内处在较高的水准。 此外,上海经济和社会要进一步快速发展,还必须倚重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而有限土地资源的开发、人才的积聚和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无一不需要城市产业政策的导向和产业项目落地区县的配合。 因此,区县功能定位的过程,就是根据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将产业政策和相关主体项目、配套工程建设明朗化的过程。它对于今后上海发展目标不同的各区县的功能区别标识和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体系,有着指南针般的作用。可以说,明确功能定位及其经济分工角色,是从源头上防止资源浪费的战略性构想。 值得指出的是,明确功能定位及其经济分工角色,还有助于各区县尽快形成符合各自利益和上海长远发展需求的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常用“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企业可能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内,又可能不仅如此,可能相邻于相关支撑产业。“企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企业集群”一词揭示了相关企业及其支持性结构在一些地方靠近而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上海经济和各区县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依托产业集群来进行资源集聚、人才集中和资金配置了。以浦东新区为例就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如在功能定位上,浦东有这样的表述: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这是强调,浦东新区目前在定位上是国家级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其基本路径必然是自主创新,而它需要的产业集群就是现代服务业。 这一定位当然是正确的,是符合浦东发展实际和上海长远目标的。这也有助于今后浦东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现代服务业角色定位。而一旦国际直接投资以此为导向,在浦东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无疑将是规模效应的最佳组合。而规模效应,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的产业保证。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19日 第十七版)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 王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