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破冰 我国汇率机制选择更加灵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03:5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人民币汇改历史回顾 汇率制度作为一国主要的经济制度,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至1952年)。这时期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汇率制度(1953至1980年)。这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又分为两个阶段:(1)1953年至1972年。这阶段,人民币汇率变动呈现出基本稳定的特征,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此阶段,人民币汇率不再充当调节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外贸盈亏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与平衡。(2)1973年至1980年。这一阶段,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l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同期英镑汇率从1英镑兑换5.9l元调至3.44元,英镑对人民币贬值41.6%。 第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94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1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2)1985至1991年4月复归单一汇率制度。汇率继续向下调整,从1984年7月的2.30下调到1985年1月的2.80,之后又多次下调。这阶段虽然恢复了单一的汇率制度,但在具体的实践中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因此名义上是单一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3)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8.7。可见,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特点是: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逐渐向下调整。 第四,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取消外了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4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运营,各外汇指定银行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在规定的上下幅度内决定挂牌汇率,对客户买卖外汇。这时期人民币汇率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直接制定,而是由外汇指定银行自行确定和调整;(2)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汇率;(3)亚洲货币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处于超稳定状况,并单一钉住美元(参见表一)。 纵观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进程,不难发现它有如下5个特征:(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不僵化,汇率制度及其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是根据国内外情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2)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动或出口成本的变化,是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依据;(3)汇率水平主要是向下调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4)双轨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政府的干预力度比较大;(5)1994年以来汇率制度虽属管理浮动,但事实上一直实行的是固定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不合理。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化趋势 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国际汇率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在选择何种汇率制度上态度不一结果不同,但从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料来看也呈现了一种趋势,即更多的国家选择了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例如,在1999年IMF改变传统的汇率制度分法前,实行钉住型或无弹性型的国家有64个,有限灵活或有弹性型的国家有17个,更加灵活或较高弹性型(包括按一套指标调整、管理浮动和独立浮动)的国家有101个。1999年IMF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新分类,如(表二)所示: 上表中的第3、4、5、6、7类型的汇率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中间汇率制度”;第1、2、8类型的汇率制度则是“角点”或“端点”汇率制度”,其中第1类型的汇率对内绝对固定,对外则浮动,第2类型的汇率则完全固定,第8类型的汇率政府虽偶尔干预但不控制,可以说完全浮动。从统计资料来看(括号内数据,前为1999/1/1,后为2003/4/30),各国在选择汇率制度上有趋于两端的态势。例如,到2003年选择1、2类的国家为48个,选择7、8类的国家82个。可见,无论按旧方法,还是根据新分类,在各国的实践中选择更加灵活汇率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占大多数的,同时也表明这是一国未来汇率制度选择的一个重要取向或参考依据。 人民币汇改特点与方向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并向上调整了人民币汇率,即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本次改革至少有两个特点:(1)“微改”。首先,表现在从原来实际钉住单一美元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来调节汇率。篮子货币着重会在与我国国际经济交易比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中选取,具体来说是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地区的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其次,表现为汇率水平向微调整2%。(2)重在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既是现在也是将来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重头戏。(3)不屈服外界的压力,主动改革的结果。应该说,本次改革保持了主体汇率制度不变,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但又很关键的改革,对防范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风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维护对外经贸环境的稳定、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以及经济的稳健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然,改革不会就此停止。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和经验来看,一国汇率制度是可以根据一国的具体情况,例如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开放与发展程度等,来具体确定、转换,总的趋势是更加灵活。我国也一样。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与改革上并不僵化,今后可根据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市场汇率形成的环境,实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动的、有目标区间的汇率制度,由此渐进地过渡到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这里特别强调,持续的、不计成本地维持一种汇率制度将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持续的、单边的向上浮动或向下浮动也不是汇率调整的最优选择。 (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19日 第十一版) 作者:朱孟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