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产业观察)中国保险业:市场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3:10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拥有10多亿人口的中国,虽然保险业最初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可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引起的风险防范转移意识的不断增强,终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的保险产业。面对这块全球最大的保险“蛋糕”,入世后,国内国际的保险巨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至今,中资保险公司为44家,而获准在中国营业的外资保险经营机构已达41家,还有12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88个代理处。在市场主体增加的同时,保险业的地域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深圳、北京、天津、大连等地也开始
成为竞争新热点。用产业组织理论中较为完整基本框架SCP范式来分析,即市场结构(Struc鄄ture)制约市场行为(Conduct)进而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进入“后过渡期”,国际保险巨头开始加快抢占市场的步伐,在保险产业内拉开了激烈竞争的序幕。

  市场集中度、行业壁垒过高而产品差别不足

  首先,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仅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保财产)、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和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4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90%,其中中保人寿和中保财产2家占了绝对优势,目前达到79.71%。所以,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少数寡头垄断型,并且这种垄断是由历史上特殊政策的扶持导致的。因此,我国保险业缺乏良性竞争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我国为保障保险市场的稳定,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和严格区域经营的限制,并且没有严格的保险企业兼并、破产法规和完善的市场退出保障机制,再加上寡头垄断型的产业结构,无形之中产业内就形成了较高的政策性退出壁垒,形成了非良性竞争的局面。第三,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也相对短暂,在精算技术运用和产品的开发设计上水平较为落后,加上保监会在保险条款内容和费率厘定的规定上始终较为严格,致使我国各保险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程度不明显、险种也比较单一。因此,保险产品过低的差异化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

  我国保险企业非价格市场行为开展乏力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可能打传统意义上的“价格战”而偏向于非价格行为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并拓展市场空间。但是多为国有独资商业保险形式或国有股份制形式的中资保险公司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得力。首先,在竞争压力下,尽管我国保险公司都加大了对险种的研发力度,其开发速度仍比较慢,其中设计个性化、人性化特点不鲜明,大都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没能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市场结构。这些都影响了市场业绩的提高。第二,广告效应不佳,企业都没有意识到企业品牌的重要作用;市场过于粗放,售后服务尤其是索赔时服务质量不高;保险代理不规范影响企业形象,导致市场拓展缓慢。最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如将主要资源集中于营销和投资部门却忽略研发、服务等部门;保险业资金运用范围狭窄、回报率低,这直接影响保险企业利差损危机的消除和偿付能力的提高。

  保险业市场绩效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00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只有1595.9亿元,2004年已增加到4318.1亿元,且总的资产规模由起步时国家注资的5000多万元猛增到2004年的11853.5亿元,我国保险业已显现出规模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但横向比世界平均水平,仍然没到达有效规模经济的发展阶段。从资产总量上看,尽管市场高度集中,但整个保险业的资产总额还比不上国际排名前10位的任何一家保险集团的资产总量!而且2004年的保费收入增长率(11.3%)和资产总额增长率(29.9%)比2003年(分别为27.1%和40.8%)都有下降,脆弱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保险业加入世贸组织后仅3年的时间里就非常明显。国际上衡量一国保险市场绩效有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个重要指标: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全年保费收入占当年GDP比重,保险密度则指的是一国人均保费量。2001年到2003年我国保险深度由2.2%上升到2.9%,表明保费收入有了稳步的增长,但仍远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9%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5%~6%的水平。另外,我国保费收入在稳步增长,但保险密度只有31美元,与中等发达国家2000美元的水平相去甚远。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保险滞后的步伐已不能充分发挥为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开拓新增长点的重要作用,也难以从容面对跨国保险集团的强大竞争。因此亟待加强保险产业稳步发展。(郑少鲁 李赞平)[注: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观宇/编制)(来源:金羊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