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改市场化的否定,是中国改革迷局的一次破位,也是一次思想方法修正。敢于认错,直面失败,才能使我们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确定新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七月流火之季,中国的医疗改革问题成为焦点。年初我们预计的“2005年,有关中国改革的是非话题会变得日益敏感”,似乎正变成现实。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的“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判断,像一块巨石投向中国社会改革之窗。此前,关于“中国农村目前有四到六成的人看不起病”、“一半的城市居民得病时不肯去医院”等一系列媒体报道已将全社会的目光聚焦于此,人们正期待这块巨石飞来。
该报告指出,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它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因此,报告结论是: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据说仅仅在一年前,有关方面还在加紧推动“国资逐步退出公立医院”的第二轮医改。而就在有关人士对此公开表态支持改制之后不足10天,“郎顾之争”见诸舆论,其波及之处除国有企业之外还包括教育与卫生领域,这或许连郎咸平本人也始料未及。此后,卫生部方面表示,市场化不是下一轮医改的重点。
由“国资逐步退出”到“市场化不是重点”再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一年内三次不同表述显示决策层思路的重大转弯。此变化正如郎咸平本人一样,全国上下皆始料不及。
有关中国的改革,人们有印象的是:20多年来,还没有哪项重大改革遭遇过如此在公众舆论层面被否定的命运,无论这项改革是否成功。这种局面究竟与非主流学者一段时间来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应该做全面总结”的呼吁有何关系?联系温家宝总理今年提到的穷人经济学概念,再由此联系新一届中央此前强调的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和谐社会的精神,人们也许能从中得到某种判断。
媒体在报道这个消息时便特意援引了如下事实作为背景:其一,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仅比巴西、缅甸、塞拉利昂稍强。而在1979年该组织的评估中,中国是世界上医疗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其二,据说在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市场化进程中,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没有触动前苏联留下的教育与卫生体制。因为他们知道,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
然而,无论上述背景是否确凿无疑,要想让思想界对于中国改革达成一致共识毕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有关对中国医改的否定再一次引起思想界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争议。
简单的事实让人们相信,诸如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这类不成功的改革在中国绝非个案,譬如中国的教育改革、房地产改革等都应该属于可以打上问号的改革。有学者就医改的被否定提出了“还有什么部门的改革是不成功的?”问题,大有把20多年来一直被成功面纱罩着的中国改革内幕撕开来给人看之热切。然而此立场被另一些学者视为“希望改革不成功的部门越多越好”、“对改革实施‘秋后算账’”,说明一直以来改革都面临反对势力阻挠,以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总是一步三回头。
出现这种局面再一次印证了在中国,改革这个词永远是带着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问题总是让人觉得复杂的原因。
然而无论如何,此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改市场化的否定是中国改革迷局的一次破位,也是一次思想方法修正,有点出乎人们意料。正如有人所评价的,其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对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我们至少能够回头看了。承认“不成功”和“完全错误”需要勇气和胆识,但是又只是实现了实事求是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敢于认错,直面失败,才能使我们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确定新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使改革事业不断进步。如果“改革没有不成功的,成绩没有不辉煌的”,那才违背了改革具有探索性、摸着石头过河的客观规律,如果是这样的结论,那一定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侯颖/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