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不后悔。他是当年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王禄昌。南洋华侨联合会的汤小梅女士说,自1939年从东南亚各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机工,目前在中国大陆还有9人活着,平均年龄91岁。“如果再不动笔写他们,你们将愧对历史。”8月12日,我们到了粤北,在韶关福利院见到了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王禄昌老人。
国难当头应征急回国
王禄昌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瘦削,眉毛和头发全白了,常常微笑。他已经不能正常说话,只能间或蹦出几个含混不清的词语,整个采访过程,我们都倚仗着老人几个子女的回忆和翻译。不过,老人的眼神可以传递信息,当我们缓慢而清晰地和他说话时,他可以用眼神和手势做出回应。采访的场面很难控制。老人想说而不能说,而他一屋的子女都急切想要表达。因为这个家庭经历了太多,他们有太多回忆需要分享,也有太多委屈需要倾诉。老人是海南人,1924年,13岁的他投奔堂兄,去了新加坡。他学习修车,技术精湛,每个月可以收入几百大洋。1938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东南沿海各交通口岸均被日军占领,后滇越铁路亦被切断。作战中军用物资消耗很大,急需补充。当时,有数万吨军需品囤积在缅甸的仰光、腊戍、曼德勒等地,各国援华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物资也需火速运到国内。这时,中国大西南地区陆路对外交通只剩下一条通道———滇缅公路,这条路成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生命线”和“输血管”。日军为了卡死这条通道,不断出动飞机,对它进行破坏性轰炸。并在日本电台叫嚣:中国的国际通道三个月没有通车希望!为使滇缅公路畅通,尽快将境外的大批军用物资抢运回国,中国需要几千名技术精、不怕苦、勇于献身的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技工。而国内一时无法解决。南侨总会接到消息后,即发出了《征募汽车修理、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和其它应征的机工一样,28岁的王禄昌“热血沸腾”,他义无反顾地报名抗日。“他还捐出了自己全部积蓄,以致后来和我妈妈结婚时,他们摆婚宴还借钱呢,后来还债还了一年多。”王禄昌的小女儿王慧敏介绍说。据悉,按规定,报名要验看驾驶执照,许多青年没有,便急忙练习应考取得执照。报名的年龄为20岁至40岁,但却有不少不满20岁或年过半百的人隐瞒年龄报名。报名限男性,却有一些妇女穿着男装来报名。
运输任务与死亡相伴
“他门总共组织了大约3000人回国,我爸是第二批回国的,他们总共为国家带来了100辆汽车!”王慧敏向我们讲述着这个她听过多遍的故事。“我爸爸当时既会开车,又会修车,年纪也比很多人大,都28岁了。技术很好!他只要一听到汽车声就知道哪里出了毛病!当时西南运输处的领导冯君锐都很赏识他。”滇缅公路上空常年盘旋着日军的轰炸机,运输工作的危险不言而喻。和千名华侨机工一样,王禄昌也有着最深刻的惊险回忆。那天,王禄昌和往常一样在滇缅路上运送物资,身边坐着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女儿。刚上了高山,就遇到了日本鬼子的战机。一枚炸弹击中了王禄昌驾驶的汽车,汽车着火了!但是山路狭窄,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而王禄昌的车是带头车,如果弃车逃走,或是停下车来灭火,那后面的车辆就会全部堵塞,而所有用于抗战的武器和粮食也有可能被全部销毁。情况异常紧急!为了保住物资,也为了保全妻子和女儿的性命,王禄昌将妻子推下车,把三个月大的女儿也扔出了车外,独自一人继续驾车前行。大女儿感慨道:“幸好爸爸技术好,驶得快。到了两座山中间路宽的地方,他才把车停到一边扑灭了火,自己的性命也才惊险保住。”我们尝试慢慢地询问老人当时怕不怕,老人微笑地摇了摇手。机工的生活异常艰苦,由于战斗激烈,所需补给“十万火急”,而运输任务必须限期限量完成,不得有任何贻误。由昆明至下关往返824公里,限36小时内连装带卸运完。在紧张的运输途中,有时车坏了一时不能修好,就要困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中,干粮吃完了,只得以生竹笋充饥;没有水,就取泥浆澄清后解渴。我们试着询问老人在运输途中一般都吃些什么,他艰难地吐出两个字:“饼干。”除了忍受炮火和饥饿,传染病也威胁着机工的生命。滇缅公路沿线也是可怕的疟瘴地区,各种传播疟疾的疟蚊猖獗,日夜袭人。尤其是被人称之为“头摆子”的恶性疟疾,害病的十人当中有九人会死亡。而当时的医药极端缺乏,疟疾几乎就意味着死亡。据悉,在三年多的运输生涯中,有上百名南侨机工,就因染上疟疾而病故。
历史应当铭记南侨机工
抗战期间,艰难的环境让这些机工结成了生死之交。遇到困难的时候,战友们总会互勉互励,“华侨统统有!”这个口号在战友间广为流传。当我们抡起拳头,在老人面前再次喊起这个口号时,老人身体开始颤抖,他把身体微微前倾,艰难地握紧拳头,努力点着头,在他饱经沧桑的眼中我们看到了闪动的泪花。抗战结束后,王禄昌选择留在了大陆。然而,这个为国家奉献了所有的老人经历了太多委屈。1956年,老人和妻子入了党,文革期间,老人被指认为特务,“里通外国”。说到这段经历,王慧敏至今还很委屈:“爸爸对国家一腔热忱,钱捐了,命都差点送掉,居然还被这样侮蔑。整个抗战期间,那么艰苦的环境爸爸都没有后悔过,但是却在文革中遭受中伤。”我们再次尝试询问老人,“您现在后不后悔?”老人望着我们,坚定地摇了摇头。南侨机工是中国抗战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群体,他们付出的是爱国热情,是鲜血和生命,然而在长期的岁月中,他们得到的却是不公的对待。虽然,他们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已经在精神和物质的困苦之中走完了人生。或许,这一切对他们而言已不再重要,因为时间的长河会做出公正的裁决,历史会铭记这一切。记者 宋菁 实习生 陈婷婷(观宇/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