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坦克卡车,就是用他研制的大马力发动机
支秉渊,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之一。1925年受“五卅”运动的影响,支秉渊联络了大学同学和校友,在上海筹办新中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现上海新中动力机厂)。中国人想造汽车,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招来工业巨头和汽车专家商量有关事宜。一年后,取名为“民生”牌的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沈阳迫击炮厂诞生,不久
被送往上海展览。支秉渊看了这台民生牌汽车后,觉得这台车毕竟是采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的,而他想造一台包括发动机在内,全部由国产的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国产汽车。民生牌汽车在上海正式展出仅仅六天,“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工厂全被日军占领,张学良初创的东北汽车工业戛然而止。而在黄浦江畔,雄心勃勃的支秉渊日以继夜,殚精竭虑,积六年心血,凝结成一种新汽车的雏形,这时已是1937年夏天。这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他的精心之作,就像是一个尚未完全成型的孩子,在火光中夭折了。当时新中公司所在的闸北,是日军轰炸的重点,支秉渊积极响应资源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内迁,经常冒着炮火回厂组织抢运,连生命也顾不上。他率领新中员工历经艰辛,将上千吨器材迁往武汉。武汉告急以后,新中继迁长沙。路上,支秉渊凭记忆重新绘制汽车图纸,决心更上一层楼,制造出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汽车。没想到刚到长沙,工厂还没有安顿好,日军就逼近了。沉浸在汽车梦里的支秉渊也只好拆下机器上路,这次他搬迁的目的地是湖南西南部山区祁阳。1938年深秋,中国惟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刚刚从中原战场撤出,为保卫长沙而屯兵湘潭。刚刚攻下武汉的侵华日军,此刻正伺机南下湖南,夹击长沙。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年仅35岁的机械化部队司令杜聿明陷入焦虑:他的部队所有的坦克、装甲车、卡车都是从美国、德国进口的,一旦在战争损坏,若无配件失去动力,即成一堆废钢铁。这个令杜聿明头痛的问题,早就引起了支秉渊注意,他毅然挑起了为战车试制大马力动力机的重担。杜聿明的200师将一辆已报废不能运行的德国卡车赠送给支秉渊。其发动机为M.A.N牌狄塞尔高速柴油机,功率为65马力,额定转速为1800转/分钟。支秉渊决定仿制这种发动机,在没有任何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测绘。支秉渊不顾敌机轰炸的严重威胁,决定建立汽车零部件批量生产线。战时后方冶金工业仍落后,钢材供应远不及上海方便,条件非常艰苦。支秉渊四处奔波,多方打听供应渠道,终于想到向铁道部门购买被日本飞机炸坏的机车的废件作为原材料。当时估计机车主动轴是好钢材制的,就用它来制造曲轴,用轮箍制连杆,用钢轨制一般钢件。没有较大的锻压设备和合用的磨床,制曲轴时先将车轴锻扁,然后在机床上切削成型,最后再精车和研磨。在自炼铸铁过程中,找不到进口的铁镍合金颗粒,就以镍币为添加料,与铸铁、废钢同在化铁炉内熔炼,炼成低镍合金铸铁。由于支秉渊有战前经验,新中顺利铸成汽缸体、缸盖,用废飞机零件铸成了活塞。另外如油泵、喷嘴及飞轮锻坯,由支秉渊去香港购买。由于粤汉铁路运输已不正常,他就亲自押运,从香港用民船运到广西钦州、防城一带上岸,再用人力经数百里挑到南宁,再经公路长途运输到厂。1942年夏天的一个月明之夜,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了。支秉渊造的这辆车,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辆车,因为这辆车的发动机是支秉渊自己造的,它的变速箱、传动器、转向机构,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支秉渊自己造的,所以非常了不起。
链接:湘南小山城降生“中国第一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附件和原料供应中断,新中无法批量生产柴油机。另外,战时柴油成了十分紧张的战略物资,柴油发动机因缺油而几乎停用。支秉渊审时度势,考虑到后方生产煤炭,在M.A.N发动机仿制成功之前就着手把它改型为煤气机。1939年6月以后新中开始试制煤气机,翌年初试车成功。该煤气机功率为45马力,额定转速1500转/分钟,可与发电机匹配。支秉渊以月产30部煤气机为目标,最初月产3部,后来达到月产6部。这种发动机在后方很受欢迎,被用于发电或驱动小型船舶。支秉渊下令将它和煤气发生炉装在一辆卡车上。1942年他和司机驾驶这辆汽车从祁阳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的崎岖山路,成功地驶抵重庆,开创了国产煤气发动机驱动汽车的历史,成为中国近代机械史上的一件要事。当时重庆《大公报》发表文章将支秉渊喻为“中国的福特”。1943年支秉渊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一辆国产汽车曾行驶于湖南黎家坪至祁阳之间,后因日军侵占祁阳而受破坏,现只保留下照片。(观宇/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