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叶中平认为,精神上的民族主义在经济上要淡化
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民族意识正被各大媒体长篇累牍浓墨重彩地渲染,但对于经济界的企业家,民族意识要在精神和经济上区别开来,正是因为希望中国在世界之林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企业家们才应该在企业发展中淡化狭隘的民族意识,吸引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甚至实现股权多元化,在海外上市,充分与世界经济接轨,实现
企业的迅速强大。
持有这一观点的是民营企业家———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叶中平长期从事外贸业务,对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心路历程深有感触。“抗日战争其实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一个重复,只不过侵略者由西方列强换成了亚洲侵略者。这两个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中国脱离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主流,封闭在自己的世界。而改革开放正是要打开国门,把世界上好的东西都拿来用。现在我们谈民族意识,要区别开经济上的与国际融合,回归世界主流。”
叶中平认为,中国企业要发展壮大,最终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只有把国外的好东西取来用在自己身上,才能尽快地成长。但在走出国门初期肯定会有挫折,关键是如何去尽快适应新环境。
当国外贸易纠纷发生时,企业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情绪化地看问题。比如中国商品时常在国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以温州鞋在国外屡次被烧被没收为例,国内很多人的看法是中国还不够强大,所以中国商品才会受人欺压,如果这种情绪愈演愈烈,就会助长国外正盛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应该有一种和平崛起的姿态,在国际市场上的畅通无阻靠的应该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熟悉、外贸技巧的熟练和手段的科学性,而不是仗着自己越来越强大而气势渐盛。正如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对外界表现出来的是友好与和平。
在这种成熟的商业心态下看当今的民族意识,就应该懂得经济上的融入西方正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只有用兼容并蓄的胸怀去接受国外的先进事物,中国企业才能强大起来,而这正是企业家能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素慧
(Robby/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