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油价伸手管还是彻底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7:48 人民网-市场报
油价伸手管还是彻底放
  看似是油荒,实际上是背后的油价在作祟。一边是国际油价在不断上行,另一边却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及时接轨,这直接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所用的原油进厂价高于成品油出厂价的“价格倒挂”的现象,滞后的定价还助长了市场囤油现象的滋生

  由于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心挥之不去,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继续上涨并于12日一度突破每桶67美元。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正紧急调拨50万吨汽油运往广州,缓解“油荒”。

  从7月末以来,在华南、华东地区,由于中石化、中石油的油源不足,其下属的成品油销售公司采取了保自家加油站的做法,致使社会其他加油站先是得到限量供应、后是出现断货无油。一位车主抱怨说,他一个下午开车跑了4个加油站也没加到油,差点要推着车走了。而勉强开业的加油站,所供油品也不全,于是出现了用90号汽油的车只能加到97号油,车主说,现在加油完全没有选择余地,能够加到就已经算是幸运了。

  民营油企“喝”不到油的事态正在由南向北蔓延,武汉、南京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进入8月,在华北、东北地区民营加油站的柴油、汽油供应也先后告急。据悉,目前河北的4000多个民营加油站中能吃饱的只有50%;而黑龙江1600多个民营加油站中,一半以上已处于无油可吃的状态。

  油价是怎样“炼”成的

  这看似是油荒,实际上是背后的油价在作祟。近期国际原油供应紧张,造成油价不断升高,导致国内成品油市场批零价格倒挂,国内部分炼油厂出现亏损,加剧了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程度。

  “石油价格”是近一段时间来全球的热词,从中东到纽约到北京,油价的每一次起伏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有消息称,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发改委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讨论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

  我国现行油价机制是怎样“炼”成的?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了与国际接轨的定价办法,根据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依据,当这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上涨幅度超过8%,国家发改委才会在三地加权价格的基础上权衡市场情况具体制定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即炼油厂出厂价)和零售价。因此国内油价的变动相对国外滞后一到两个月。

  由于变动滞后,国内油价的变化与国外既不同步也不同幅。今年1-3月份,国际油价上涨约25%,但国内的首次调价幅度仅为7%左右;而到了6月,国际油价呈现下降趋势,国内却在上调零售价。

  发改委要对社会承受能力、经济平稳发展等非市场化的因素做综合考虑,因此造成了多次不同步调价,甚至不调价。应该说,政府在油价调控中煞费苦心,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油企、消费者各方都对目前的石油定价机制表示不满。

  现行定价机制费力不讨好

  今年的4次油价调整后,国内汽油的零售价格累计涨幅约15%,但相对于同期国际原油价格30%的涨幅,仍低15%左右。

  一边是国际油价在不断上行,另一边却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及时接轨,这直接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所用的原油进厂价高于成品油出厂价的“价格倒挂”的现象,导致炼厂“入不敷出”、毛利率水平处于“负状态”。这对全国的炼油企业来说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损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行业净亏损10.3亿元。

  同时,民营油企要求成品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无论是在市场准入条件上,还是在定价机制、批发环节、油源问题上,民营油企都有很多不满。

  专家指出,滞后的定价还助长了市场囤油现象的滋生。当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油价又久未上调时,一些经销商可能会出现“惜售”心态,囤油不售造成市场供应短缺。

  虽然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但记者在采访中国石油大学的有关专家时,一位董姓先生表示他并不认为发改委要在定价领域彻底放开,发改委这次的周末工作会议,无论出台什么政策,是否对现行定价体制有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解决的。国家对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方案很可能是,既不彻底放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管得过多,而是“适当调整,有紧有松”。

  全面市场化时机未到

  接受采访的几乎所有专家都表示,从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来看,目前立刻实现完全放开“根本不可能”。由于国家一直以来的“保护”和“约束”,国内的石油市场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参与和激烈的竞争。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几大巨头几乎垄断了全部国内市场。有专家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放开定价机制,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天价油。到那时,无论国际行情如何,国内的油价都免不了由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企业操控价格,让国内的终端消费者感到“吃不消”。这种“放开”反而越放越乱。

  也有专家提出,如果允许油品经营单位自主定价,那么谁来考虑消费市场的承受能力?对于出租车司机、消耗农用柴油的农民等,如果成品油价格调整得过高,会给他们造成过重的负担,从而影响生产。如果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农业用户、工业用户、私家车消费者……如此庞大的油品消费群体,对油品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又怎么能够兼顾各方利益?

  “由于成品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其价格形成机制完全市场化并不一定合适。”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韩学功认为,石油作为战略性物资,维系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即便石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也不能完全放开,政府在必要时仍可干预。而且我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地形成价格,势必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成品油价格改革“宜稳不宜乱”,完全开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市场的脆弱、法规的缺失,都显示出马上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混乱。比如走私油问题,如果进、出口渠道不能保证,相关法规得不到完善,很可能会有一些企业通过不法手段,从国内外差价中牟取利润,甚至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

  万全之策在哪里

  一面是不放开使炼油厂没有积极性,一面是放开又让社会经营商有机可乘,可能导致市场混乱,什么是万全之策?

  韩学功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不只是发改委放不放手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系统改革才能真正根治。具体问题包括:油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内影响成品油供求的因素很多,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等等。理想中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

  “石油的价格改革不能仅仅盯着价格改,而要从价格的形成机制去改。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逐步完善定价机制———发展自己的期货市场,逐步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梁仰椿博士分析,国外的油价上涨了,国外可以以期货的形式规避价格风险;但是国内油价上涨了,四大垄断组织垄断进口,获取高额利润,消费者的利益很难得到保护。他表示,石油价格体制改革涉及到各个环节,最根本的是打破现行的垄断势力,建立充分的、多元化竞争的石油市场体系。

  《市场报》 (2005年08月15日 第四版)
油价伸手管还是彻底放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晶晶 杨曼

  

  爱问(iAsk.com)油价 相关网页约4,014,695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