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红本报记者金炜
“特保”冲击微乎其微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从来没有离大规模贸易战如此之近,作为棉花生产大区的新疆,纺织企业如何面对“特保”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影响是否会最终波及到棉农?
棉价“涨”声响起
“特保”风波似乎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棉农马晓琴对今年棉价的乐观。
去年,马晓琴种了50亩棉花,没卖出好价。今年她只种了30亩。在田间地头,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今年每亩地承包费平均在200元左右;每亩种子要花费25元;尿素等化肥平均一亩地150元;一年浇水5次,每亩需75元;摘花费平均一亩要150元,再加上翻地、播种、打药等费用,一亩地的主要成本大约是650元。”
“今年棉价已经到了每公斤5元钱,种得少,听说还要涨呢。”马晓琴说:“按5元钱算,一亩平均220公斤籽棉,毛利是1100元,去掉成本,一亩能赚个三四百元。”
“去年棉价跌了,就不敢种了,要不然今年就多种一些。”乐观之余,马晓琴一脸无奈。
佃坝乡乡长庄鉴分析说:“今年石油价格涨了,必然引起化纤涨价,化纤涨,棉花也会跟着涨。”
“我们对棉价的估计主要来自轧花厂的市场分析和期货市场分析,去年我们乡种植棉花3.5万亩,今年是3.2万亩,轧花厂的市场分析价是5块4,只要上4块,农民就有利了。”
与佃坝乡签订棉花订单的昌吉市银洋棉麻公司一位经理认为,虽然“特保”
风波会对棉价有影响,但今年的棉价依然看涨:“虽然实行了配额,但总量还是递增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地也不光是欧美,因此,生产总量肯定是增加的,配额只是限制了增长幅度的变化。”
银洋棉麻公司给棉农的保底价是4.5元~5元,对此,该公司经理解释说:“今年6月1日以来,期货引领现货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一直都在关注期货市场。现在市场上的棉价已经达到了每公斤5元。国际市场棉价在暴涨,中国作为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自己的棉花不够用,还需进口棉花,需求增长是肯定的。”
记者从新疆发改委农价处了解到,新疆上年度棉花平均收购价格为每担538元,2005年~2006年度新疆棉花平均收购价格预计在每担550元至600元,每吨预计比去年同期上涨1500元左右。
据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纺织品贸易争端当前无明确结果,但是纺织品出口将仍趋于增长,棉花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新年度新疆棉花平均收购价格是根据目前国内外棉花市场供求情况预计的。由于全国棉纺行业投资增速显著,石油涨价影响纺织用化纤价格上扬,相对用棉比例增加等原因,棉花消费量将达到867万吨左右,同时还要保持130万吨的库存,全国棉花缺口20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纺织企业举步维艰
新疆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
具有如此明显的资源优势,然而,新疆的纺织企业却守着棉花堆举步维艰。2004年,全国纺织行业赢利443亿元,新疆却亏损了4.8亿元。
在谈到“特保”风波对新疆棉纺企业的影响时,自治区外经贸厅贸管处处长何晓云直言不讳地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新疆纺织品出口不多。在新疆纺织品出口贸易中,边境贸易方式出口的纺织品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九成左右,不受配额限制;新疆自产纺织品多以棉布、棉纱等初级产品为主,制成品主要在内地采购出口。”
6月19日,原纺织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协会杜钰洲会长来新疆考察,把脉新疆纺织企业。
考察中,杜钰洲一家一家走访并为企业算账,他总结说,新疆纺织企业的困局主要来自两大问题:第一,棉花问题。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猛增,纺织企业却发展缓慢,奇怪的是,很多新疆纺织企业购买棉花比内地企业还贵。由于新疆棉花大部分出疆销售,内地采购量大,自然价位低。更重要的因素是,内地企业对棉花可选择的余地多,国产或者进口的都可以;新疆棉花进口几乎没有配额,首先采购渠道单一,第二个方面是体制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过去的老国企根本无力应对。现在,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如果体制理顺了,企业用工问题就能解决。
新疆纺织企业用工效率低,养闲人,内地每万锭用工在60~70人以下,最低可达30多人;新疆平均要200人左右,差距太大。
新疆纺织行业办公室规划处处长范志宏说,新疆纺织企业的发展“没赶上趟”。一方面,新疆纺织企业投资的软环境急需改善,比如内地实行包税制,核定一个税额固定收取,先“放水养鱼”,几个亿的产值只交几百万元的税,利大于税是普遍现象;新疆由于税源少,几乎没有利大于税的纺织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产品支持,外省棉花运费低,包装简单,节省空间;而新疆棉纱属于“泡货”,运距长,包装复杂,占用空间大,包装费用和运费都比棉花高出许多,也成为新疆纺织企业的发展瓶颈。
内忧比外患更可怕
“新疆纺织业内忧比外患更可怕。”这成了新疆纺织企业的共识。
虽然新疆是棉花大区,但新疆纺织企业现在总的工业增加值才15亿元,只占全国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10年前,新疆纺织企业在全国可以排到前10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冲击可能也是一件好事,受到冲击,成为新疆纺织企业自省的由头。
范志宏说:“新疆纺织企业虽然大都生产上游产品,但是还要拿到内地去营销,如果内地客户面临停产,可选择的销售面就窄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快产业升级。”
“新疆纺织企业劣势明显,”范志宏说:“首先,纺织品种单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都是‘大路货’;其次,新疆纺织企业的单一原料结构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在内地发达地区,棉花的替代产品———新型纤维在棉价的上下波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新疆纺织企业的产品研发少,成为很大的缺陷;内地纺织企业产业链已形成一条龙,内部高度集中,紧密相连,新疆却是单纯的纺织厂跟人家竞争,单一的纱制品卖给下游企业。”
“跟内地产业链对接,是新疆纺织企业的惟一出路。”范志宏肯定地说。
然而,无论企业改制还是产业升级,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纺织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投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只一个“高投入”就难坏了许多企业。
谁都知道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纺织企业要想保证质量稳定,最大的前提就是装备稳定和配棉等级稳定,没有大的棉花储备,现“吃”棉花,吃了这顿没下顿,肯定难以做到。但要想收购棉花,1万吨棉花就要1亿元资金,这样动辄就要几个亿,没有资金实力根本吃不消。
曾经是南北疆最好的纺织企业“昌棉”和“库棉”就因为在改制中的收购、运作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恰逢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紧缩,企业停滞不前。
新疆天山纺织面对国家政策调整,不想犯与“昌棉”类似的错误,改制出新招,一方面增资扩股,另一方面积极与下游客户洽谈,争取与内地产业链对接。目前,该企业总体情况不错,总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锭,棉花库存可以“吃”到新花上市,正开足马力生产。
不久前,经原乌鲁木齐“七纺”改制而成的新疆金纺股份有限公司谢绝了记者的采访,但新疆纺织行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新疆金纺”总规模为全疆最大,现在也是包袱最大的企业,装备水平较低。而且,作为首府乌鲁木齐的纺织企业,走低端路线肯定是行不通的。纺织企业工作三班倒,环境较艰苦,没有高薪请不到高技术人才,要高薪就必须有高端产品,产业升级是外在压力,也是内在需求。(15B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