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让艺术俯瞰尘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 15:09 《财经时报》

  这是一组能与风景对话的建筑群,表面粗糙但质感柔和的石灰华使建筑物仿佛从地下自然“生长”出来。这个人曾连续20年保持美国首富地位,一生酷爱收藏艺术品,并在死后以自己的名字捐建了这座堪称世界最大的私人博物馆——这就是保罗·盖蒂创建的盖蒂文化艺术中心

  □ 北塔

  我在华盛顿给在洛杉矶的老同学袁惠东先生打电话,我说我对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这些娱乐性的、儿童化的胜地兴趣不大,于是,他建议我去看盖蒂博物馆。我隐约记得,以前从哪个媒体上知道,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中国这些年也开了很多私人馆,但规模与档次都乏善可陈,所以我对盖蒂馆也没抱太高的期待。

  10亿美元的心灵寄托

  惠东先生开车把我送到洛杉矶西部一座叫圣·莫尼卡的小山脚下,那儿立着一块牌子,上书“盖蒂中心”,旁边是一个斜着向上的箭头。顺着箭头,我往上瞧,只见山顶上是一片恢弘而崭新的建筑群,犹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难怪有人称之为“宫殿”。根本不是中国成千上百的私人博物馆所能比拟。

  这说明,美国是一个社会甚至个人大于政府的国家,联邦政府在首都华盛顿建了一大批博物馆,但没有一个能跟这座“宫殿”相比,有时政府办不了的事个人反而有能力办到,而政府也鼓励这种个人行为;不像在中国,这样大的博物馆一般都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个人很难有财力那样做,即使有,恐怕也做不了。

  从山脚到山顶,可以坐专门的电梯(类似于轻轨)或大巴,当然也可以自己开车上去;在美国,凡是大型建筑在动工之前,不仅要有停车场的规划,而且要先建好。  这点也不像中国的做法,在中国,停车场即使有规划也往往不建或后建,甚至连规划都没有。所以,现在,在城市里,停车成了让人头疼的事。

  在山门口(盖蒂博物馆的第一个入口),没有售票处,乘坐电梯时,也不用买票。在中国,我早已习惯于到任何一处旅游都被层层盘剥,像这样的免费享受,反而有点不适应了。

  盖蒂中心(也称盖蒂博物馆)是已故石油大亨保罗·盖蒂(J. Paul Getty)掏自己的腰包建的,属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据说,他像海默等许多亿万富翁一样,一生酷爱收藏艺术品,尤其是法国艺术,搜集了大量18世纪法国的装置艺术品以及19世纪的法国绘画。1976年,他去世时留下了32亿美元,立下遗嘱要斥巨资为他的艺术品建立永久性的家园。

  一开始的预算是6亿美元,到1997年收工时,花费高达10亿美元(人民币80个亿,天哪)。现在基金会还有7个亿是用在博物馆上的专款,而按照美国的税法,基金会每年必须至少把4.25%花费于文化事业,才能减免税赋。也就是说,博物馆每年必须至少要花掉160万美元左右。后面有那么大的财团在支撑着,博物馆当然可以不在乎看客口袋里的那点小钱了。所以,与参观直接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免费,而且免费散发好几种彩色精印不同语种的导游简介资料(可惜还没有中文)。

  因为免费,所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由于怕拥挤、噪音和空气污染,影响参观气氛或伤害展品,博物馆对每天的参观人数是有控制的,团体必须预约。为了控制车辆上山,每辆车收取5元停车费,也不贵。山上供应的食品和纪念品稍稍贵些,但也在一般人的承受范围之内。

  与风景对话的庞大建筑群

  博物馆虽然“高高在上”,但与周围环境相当协调。据说,博物馆的总设计师迈尔在开始竞标时并不占优势,因为基金会董事们不喜欢他爱用的白色的金属建材,但他的一句话说服了或者说感动了甄选委员会,那就是“景观与建筑应该有对话”。因此,外观建材用的是淡褐色、表面粗糙但柔和的石灰华(Travertine),以象征“悠久”与“永恒”;而粗糙的质感则使建筑物有如从地下自然地“生长”出来,仿佛是一片参天的密林。

  我乘坐电梯一路沿着山坡往上走,不仅可以欣赏郁郁葱葱的草木,还可以观看树林里的鸟、松鼠等动物。据说,早在设计阶段,附近的居民协会(相当于中国的居委会,但更有权力,也更有能力)特别委托律师与基金会协商,要求建筑物不能太高,以防游客窥视住户的私密;还要求每天的车流量不能过多,以免破坏安宁。富可敌国的基金会居然一一应承,开了多次听证会,最后才把建设方案确定下来。

  电梯运行5分钟就到达山顶。这时,我才发现,博物馆有7座建筑,高度、颜色和风格极为统一,其中4座连成一体,就是美术馆(或者展览馆),分别用东、西、南、北来命名。

  馆内展品丰富极了,主要是盖蒂一生的藏品,种类繁多,有金的、银的、玉的、铜的、石的、木的、纸的、陶瓷的、玻璃的等,有绘画、书籍、相片和家具等。

  陈列的标准是沿着两条线,一是分门别类,一是时间先后。最古老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如黄金做的戴在头上的花环等;最精美的是法国近代美术,如梵高的名作《鸢尾花》等;最富丽的是一些装饰品,如法国宫廷用品。

  令人心痛的中国文物

  让我看了心情最复杂的是大量中国的文物,如清朝初年的绘画等。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而且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但是,去年12月,由全世界最著名的19家博物馆牵头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说,文物既属于原国家,也属于世界,“博物馆不仅为一个国家的人民服务,而是为各国人民服务”,因此反对文物归还。

  盖蒂馆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据说态度比较坚决;因为,基金会觉得,那些世界各国的文物都是通过市场买来的,不是直接偷来抢来的。

  看着这些精美的中国文物,唯一令我感到安慰的是,至少盖蒂馆还是如此珍视她们的,而且把她们保存得如此完好。如果没有这种精心保护,恐怕很难有更多的世人欣赏到她们光芒四射的魅力。

  展厅里的精品可谓多多,有的可以说是“价值连城”,而且都是原作。让我惊服的是,它们都半裸或全裸着,没有用玻璃罩子或其他防护设施,我可以近距离欣赏,而且可以拍照,只不过不允许用闪光灯。

  在国内的博物馆里,哪怕面对的是复制件,也不让拍照,美其名曰“版权”或“肖像权”等等,实际上是狭隘而自私的心态在作祟。我在展厅里跟着导游转了半天,犹如过屠门而大嚼,拍了许多照片,回家可以慢慢欣赏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