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柏钦《人物》立轴。
本报记者对话岭南派画家单柏钦
他,关山月的助手兼嫡传弟子,林墉和卢延光的老师;他,70年代即被艺术界并称为“北范南单”;他,1982年即成为首批赴美讲学艺术家;他,有海外藏家一人便收藏其作品近千幅。被海外媒体誉为当代岭南派大师的单柏钦日前专门归国,接受广东培正学院聘请担任该院副院长,本报记者借此机会对这位加拿大华裔著名画家进行了独家专访,听这位古稀之年但神采奕奕的画家畅谈其艺术人生。
爱画钟馗以形传神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作为人物画大师,常有观者评价你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你认为自己的人物作品除了贴近形象之外在意境或构图上是否有所突破?
单柏钦:佛说,说不出,只可意会。我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当有一种“神韵”贯之,以形写神,以神传意,我素来追求创作意境深远宽阔的作品。而在构图上,我的突破则在于在人物头像后不留空白,这可以说是我作品的一大特点。事实上在80年代的时候,我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是按照传统的人物构图,有背景的画是难的,就更需讲究人物与境界的完美结合,也能够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
南都:为何数十年来钟爱钟馗这一形象呢,是否由于惯常的题材较好操作?
单柏钦:其实最重要的是我在创作钟馗这个不虚不实的人物过程中能够借题发挥、任意涂抹,借此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及对人生、世事的态度,不受拘束、挑剔地表达出来。
我作画讲究大笔墨,大写意,突破局限,画钟馗时通过他把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尽量表达得淋漓尽致,努力去体现中国人物画“传神”的精髓。这也体现画家具有奔放处不离法度、细微处照顾气势的能力,有笔有墨、有形有神,静中有动、粗中有细,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
拍卖市场行货充斥
南都:目前国内对你的了解不是很多,而其实70年代时,你就与范增并称“北范南单”。如今范增在国内的拍卖成绩相当好,而在国外你的作品很受欢迎,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单柏钦:应该说我和范增都擅长人物画,而作品的高下向来不由画家本人来评定。我80年代初就在香港开办个人作品展览,1982年就作为首批艺术家出国讲学,80年代后期赴加拿大定居,后来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办个展,应该说反响不错,作品是不愁卖个好价钱的(笑)。发展的差异应该是由于发展的区域不同吧,而目前广州艺博馆正希望我捐赠一些作品,我可能会拿出近百幅建一个个人艺术馆。叶落归根,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回归祖国。
南都:在海外艺术界浸淫多年,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美术界的状态?
单柏钦:可以说现在既是中国美术界的黄金时代,又是最不好的时代。说“黄金时代”是指艺术品的受重视程度和作品能售出价值,以前一幅画只能换两斤肉,现在能换两吨了(笑)。而说它是“最不好的时代”,是指作品的质量,现在的拍卖市场发展快速,行情看好,这使得艺术家心态很急,因此行货充斥,精品却很少。
本报记者 吕静莲 实习生 卞雅洁
主角
单柏钦
1936年 出生与广东省惠州,现旅居加拿大。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中国画协会副会长。
1972年 国画作品《牧歌》即被选送加拿大展出。
1980年《游春图》、《钟馗》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选送到日本和美国展出并被选入画册。
1982年 在新加坡出版了《单柏钦素描速写选集》、《单柏钦钟馗百态》彩色画集,同年在美国洛杉矶、亚特兰大市举办个展并在加州大学、卡利威廉大学、墨塞学院讲学。
1986年 他在新加坡出版《单柏钦画集》,其作品全部被收藏。同年在洛杉矶亚洲及太平洋博物馆举办个展,并应加拿大温哥华市教育顾问雷颂芭的邀请到温哥华美术学院任教,在西蒙菲莎大学美术展览馆举办个展。
2002年 被北京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
吕静莲
责任编辑: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