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警惕跨国收购的赢家诅咒(商业新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11:17 人民网-市场报

  最近中国公司表现得对购买美国公司狂热起来:联想集团以12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海尔集团率领投资团队欲将美国家电企业美泰克收入囊中,中海油也加入竞购尤尼科的队伍。尽管海尔、中海油最终都已宣布退出收购,但我们仍有必要提问:联想、海尔和中海油的兼并举动是明智的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回顾一下历史中的并购是有必要的。简单的事实是,大多数兼
并者并未在长期绩效上取得改进。有并购意图的公司不得不投入一场与其他潜在竞购方的战争,从而抬高了收购公司的价格。结果是,赢家通常为并购付出过多,“赢家的诅咒”便由此而来。

  如果合并发生在同行业内,一般情况下,收购方相信自己会在交易完成后通过努力削减成本来取得收益。但事实上,这些预期中的成本削减可能无法实现,期待中的业绩增长也无法看到。近期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便是这样的例子。

  当相近行业的兼并发生时,创新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可能增加市场绩效,因为这时向目标顾客群体捆绑销售多元化的产品就成为可能,这样也就通过规模经济削减了成本。然而,其间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就如时代华纳与AOL的合并表现出来的一样。衡量相近行业合并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你很难衡量消费者究竟愿意为捆绑销售的产品付多少钱。

  就以上问题来说,兼并方还有一个基础性的但也更深刻的问题:兼并双方公司文化的不适应。通常,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套用自己的商业策略和运营模式,此举导致被收购公司的文化被破坏,道德水准和效率下降,优秀人力资源流失,公司业绩由此下降。这正是我们在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的大规模调查中发现的规律。

  联想、海尔和中海油等中国公司从中能得到什么教训呢?

  我们先来看联想。过去联想的品牌定位为具有一定质量的低成本电脑供应商。而通过购买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联想得到了IBM先进的技术、品牌以及销售渠道。另外,联想还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网络销售IBM的产品。如此看来,联想的兼并是可行的。然而,也有潜在的风险:联想将面对重大的整合问题,尤其是语言障碍。另外,联想的管理风格也许与IBM的结构性文化不协调。如果上述合成效应并没有发生,那么联想对IBM的兼并将是失败的。

  总而言之,中国公司应在竞购外国公司时更加小心,他们应该特别细心地衡量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品牌)价值,衡量其中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并对于成为“赢家诅咒”的牺牲品时刻保持警惕。

  最后,不光只是寻求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所有的公司都应该认识到跨国公司是典型的产品多样化公司,而非所有单元都是高盈利的。合并之后,出售运转不畅的业务或生产线都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活动都会造成相当高的特定成本甚至最终粉碎的预期成果。

  摘自《环球企业家》

  《市场报》 (2005年08月12日 第十二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