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本土企业患上了“开放恐惧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手记

  这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记者的采访调查过程中,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态度可谓“势不两立”:本土企业表示“坚决阻止”《法规》的出台,而跨国公司则希望其尽快出台,越早越好。

  跨国公司以规范二手医疗设备市场、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为由,不断向包括SFDA在内的各个部委进行游说;本土企业则在经过两个月的“刺激”以后才开始联合起来,拉起保护民族工业、拒绝“洋垃圾”等大旗向SFDA、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施压——“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自己的医疗设备产业?”这是本土企业一句具有代表性的斥问。其言外之意,不免有些要挟的味道,如果开放翻新市场,本土企业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那么,决定开放市场的人(组织)就得给自己戴上一顶“不保护民族产业”的帽子了。

  不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多么高尚,其最终诉求皆为一个“利”字。目前,国内医疗设备市场容量已经达到700亿—1000亿元,为了争夺更多的蛋糕,它们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数。

  跨国公司对《规定》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完全是一种商业本能;而本土企业在这过程中所表现的激烈反应,无论从立法民主还是利益诉求等角度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综观全局不难发现,本土企业缺乏迎接市场挑战的足够自信,患上了“开放恐惧症”。

  经过近10年时间的“关门政策”,本土医疗器械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占有将近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有的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保护性政策收获的成果,本土企业无不对此津津乐道,并且希望继续享受这种待遇。

  可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游戏规则有所改变。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力推《规定》早日出台的原因之一。诚然,欧美若干国家并没有专门针对翻新市场而制订的法规政策,但是,开放的市场是不争的事实。

  令人不解的是,本土企业对这种国际趋势竟然熟视无睹,缺乏市场前瞻性及多变的应对手段。加强行业监管、规范混乱的地下二手市场,出台符合WTO原则的政策法规,这是SFDA的职责。可本土企业总是强调,我国法制不完善,开放市场将带来灾难。这样的抵制理由显得有点勉强。“没有自己的医疗设备工业就像没有自己的军队一样可怕”,这样的说辞,恐怕也是危言耸听。

  正常的人不难理解,SFDA试图出台《规定》的根本目的,是确保翻新(也就是所谓二手)医疗器械的安全。如今,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除了翻新领域之外,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难道把这个“尾巴”给解决了,本土企业就会全军覆没,我国医疗设备工业就将被跨国公司蚕食得“荡然无存”了么?

  本土企业在这场商业博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自信人忧虑。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两个更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一,加入WTO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资与外资的矛盾在逐渐加大。由于外资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以及其所占有的技术、资金优势,给内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二,在强势的外资压力下,政府决策如何确保公正公平。在SFDA制订《规定》之时,跨国公司对其进行了强大的立法游说是不争的事实。而法律法规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只有经过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妥协才能平衡、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在征求意见之时,本土企业属于明显的弱势——这除了本土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之外,SFDA等部门或许更应该审视自己的作为:是否履行了一个裁判的角色,是否落实了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时代要求?

  目前,跨国公司仍在为了《法规》的出台而摇旗呐喊,而本土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游说的功用。在这场零和游戏中,谁将因《法规》而最大受益,就得看双方的博弈了。

  话说回来,本土企业如果以“保护”为最终诉求,那将是愚蠢的选择,“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入世后我国诸多产业的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

  开放市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本土企业没有迎接市场考验的“勇敢的心”。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