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坚冰渐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9:48 中国经济时报

  ——访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林华生

  本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欧盟经济共同体的崛起,亚洲各国对构建“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也与日俱增。那么,亚洲各国能否顺利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中国
在促进“亚洲经济圈”建设中将怎样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来西亚华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林华生,作为研究亚太经济问题的知名专家,他日前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亚洲建立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将是今后8至10年内亚洲各国主要研究动向和课题,而中国在未来的“亚洲经济圈”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简称为CAFTA)构想的实现已为时不远。

  林华生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是中国政府领导人于2000年11月5日在文莱召开的“10+3”(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东盟个别国家对此构想虽存有疑虑,但基本上得到了东盟各国首脑的肯定。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10+3峰会上,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合作条约》,此条约的顺利签署,对“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早日实现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据林华生分析:“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会给亚洲开创出一个具有17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创造出总GDP高达2兆美元,贸易额达1兆2千3百万美元的新局面。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东盟来说都是多赢的。”

  林华生说,从中国角度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国集中推进和东盟的经贸合作。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都积累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因此,这些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和中国开展了贸易战,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另一方面,它们也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采取反倾销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很显然,中国的贸易发展不能只依靠或者太依赖欧美和日本,以东盟为核心的亚洲国家,便是中国争取的对象。

  第二,目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正进入“蜜月时代”,和东盟发展全面合作(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合作)如今时机最适宜。在过去26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外交关系上虽然有过荆棘,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与东盟表现出最大程度的谅解和合作,特别是在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和东盟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合作和互相支持。因此,在此种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全面发展经贸协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三,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中国也缺少不了东盟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中国过去26年来的快速经济成长,除了依赖美日欧外,其中也少不了东盟,特别是东盟各国的华人资本和技术。

  林华生认为,与中国全面发展经贸协作,对东盟来说也有三方面积极意义。

  首先,东盟已把中国视为不可缺少的经贸协作伙伴。由于历史的原因,东盟国家基本上和欧美的关系比较密切。多年来,东盟经济的发展非常依赖欧美,为了不改变这种对欧美过分依赖的经济格局,东盟必须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经贸协作,这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东盟经济发展极需一个突破口,其区域内的贸易同样过度依赖欧美日,极受限制,这大大阻碍了东盟发展。东盟各国从欧美日引进资本和技术,并集中发展煤炭、石油化工和电器产业,各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极其相似,致使东盟区域内贸易长年无法扩展。东盟1993年至2001年间,区域内贸易出口额仅从21.1%升至22.8%,进口额也仅从17.4%升至21.3%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兴起以及广阔的市场,必然给东盟带来无限的商机,这正是东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缺口。

  此外,东盟工业制成品以及农产品向中国大量销售,正是东盟各国改变出口贸易结构的好时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工农业原料和产品消费数量的加剧,中国已由原油和天然气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大豆、棕油等农作物也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这巨大的潜在贸易市场对东盟各国来说都是一个诱人的商机,东盟各国绝不会放弃魅力十足的中国市场。

  在林华生看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合作的坚冰已逐渐打破,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建立是早晚的事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