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邓小平雕像: 大步前行的“深圳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6:10 深圳商报

  它是全国第一座由中央批准、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雕像为了方便参观,设计了深圳市第一条残疾人上山通道

  邓小平雕像: 大步前行的“深圳精神”

  【邓小平雕像小履历】

  1994年8月,深圳市政府产生制作邓小平雕像的想法。

  1994年9月,做出邓小平雕像设计方案第一稿,为站立姿势,后被否定。

  1995年1月,市政府正式下文,决定制作邓小平雕像。

  1995年4月~8月,白澜生、滕文金、刘林、杨金环等四人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雕塑的成稿。

  1995年~1997年,为小平雕像选址,最终确定选在莲花山。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随后,全国14个改革开放城市都要求做小平像,中央下令一律不准上。于是,深圳邓小平雕像工程也被搁置下来。

  2000年,正值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建造邓小平纪念雕像的工程又被提上日程。

  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同志为莲花山邓小平雕像揭幕。

  深圳市中心区,沿中轴线走到最北端,便是莲花山。其山体郁郁葱葱,与脚下的小湖相映成趣。邓小平雕像就矗立在莲花山顶,硅青铜材质铸造的小平同志气宇轩昂、步伐坚定、衣襟“飞扬”。

  雕像全高近10米,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批准、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雕像。2000年11月14日落成当天,江泽民同志为雕像揭幕。今天,莲花山广场和邓小平雕像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深圳著名旅游景点,人们纷纷前来瞻仰和敬献鲜花,表达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近日,记者拜访了邓小平雕像的主要作者、原深圳雕塑院院长滕文金教授,这位69岁的老者向记者讲述了关于这座雕像鲜为人知的故事。

  用雕塑替代画像,2000年不用改

  做雕塑想法的“缘起”可以归结到深南大道和红岭路交汇处的邓小平画像上。“这幅宣传画是1992年小平南巡时竖立的。”滕文金告诉记者,“它不久便成了深圳的主要景观之一。”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小平画像的材质是由铁皮制作、用油漆绘成。“由于两种材质的收缩比不一样,铁皮基本不收缩,而油漆经过风吹日晒收缩得比较厉害,所以画像常常开裂、卷曲、剥落。”据滕文金介绍,小平画像当时“一年起码要重新画两次”。

  “同时,每当邓小平像重画一次,市里从宣传角度来讲或从作者本身角度来讲都想尽量再好一点,口号更充实些、背景再漂亮些。”滕文金说,1994年8月前后,他到当时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李容根办公室汇报工作。李容根就问滕文金“有没有办法让小平画像不用改”,有着四十多年雕塑经验的滕文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好办,做一件青铜雕塑替代画像,2000年不用改。”

  这个提议很快在市委常委会议上进行了讨论。9月的一天,李容根通知滕文金“赶快拿出设计方案图”。时间紧迫,怎么办?滕文金回忆说:“当时正好我的同学白澜生在北京举办雕塑展,他有一幅‘小平南巡’的塑像,我就马上赶到北京,和他一起设计出了雕像方案的第一稿。这一方案取材自邓小平88岁南巡时的照片,刻画的是小平同志站立的形象。”

  从北京回到深圳后,滕文金递交了设计方案图。1995年1月,市政府正式下文,决定制作邓小平雕像。

  造型参照小平同志两张相片

  从留下的资料照片中记者看到,1994年前后确定的第一稿是邓小平站立的形象,“但参照的是小平晚年的身形。”滕文金说,“后来这一稿被否定了。”

  随后,滕文金到北京向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征求意见。据介绍,当时邓林提出了三点想法。“第一是小平走路非常快,据说他70岁登黄山时,健步如飞,许多人跟不上。所以希望雕像最好是走的姿势。第二是小平握拳头时喜欢把大拇指‘藏’在其他手指里,这个特征后来被设计进了成稿里。第三是小平讲过一句话,‘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大一点’,希望雕像能体现出小平的这一思想。”

  为了最真实地体现邓小平的形象,滕文金先后三次北上,与邓林和另外三位作者交换意见。经过几番讨论,第二稿的设计就改成了邓小平迈开大步前行的形象,它的原形依据的是1963年7月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代表团谈判时,在机场留下的照片。“我们结合了小平60年代的身材,80年代的形象。”滕文金微笑着说,“因为60年代是小平身体最好的时候,而80年代则是他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同时,几位创作者又根据一张小平身穿风衣、站在黄浦江头的照片,为小平雕像“披”上了一件风衣,这样,“无形中增加了雕塑的动感”。

  为了使雕塑成品更加细致,滕文金在第二稿的基础上又创作了2米高的第三稿。第三稿中的小平表情平和,与照片上的形象基本无异,整尊雕像重心在前,形成一种气势,又增添了行走的动感。用滕文金的话形容:“为了让雕像看起来更加自信,我们将雕像的步伐和手臂摆动的幅度加大,仿佛那个喜欢大步走路的小平又出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根据2米高的雕像进行原型放大,几位作者使用兼具韧性和重量的硅青铜铸成了如今的成品——“身高”6米的邓小平雕像。

  8易地址只求最好

  在创作的同时,为小平雕像进行选址的工作也从未间断。

  滕文金告诉记者:“小平雕像和广场不但为深圳增添一道意义深远的纪念地,也要方便市民和游客们纪念小平同志。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地址非常重要。从1995年到1997年的三年间,小平雕像共经历了8个选址过程。”

  当时深圳市政府首先想到了火车站,每天有七万人来往,“但游人过多可能会较混乱,因此被否定”。接下来是大剧院前,“但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似乎不太合适放置政治人物。”接下来是小平画像下,“但遗憾的是,如果雕像建在这里,从红荔路、深南路过来都只能看到小平的背面。”同样的,地王大厦、市政府、五洲广场等方案也因种种原因被“淘汰出局”。

  1996年12月底,市政府曾一度决定小平雕像将放置在如今中信城市广场的位置。滕文金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方案图,他介绍说:“这是今天的中信城市广场,本来这里将会建一个小平公园,镇园之宝便是坐西朝东的邓小平雕像。从图上可以看到,公园依靠深圳的龙骨深南路南,绿树环抱,非常精致。”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万事俱备正要动工时,有人提出南园路的民居问题。“当时的中信广场地区并不是今天的殷富之地,南园路南边成片的民宅高低错乱,在纪念公园旁边很不美观。所以涉及到拆迁问题,预计这一片拆迁将耗资2.4亿元,当时市政府的经费远远不够。”无奈,这一方案又不得不被否决。

  为了赶在香港回归前将雕像竖立起来,选址工作进入了非常紧张的阶段。1997年1月1日,筹建人员的视线转移到了莲花山公园。莲花山处于市区中轴线最底端,而且施工条件已经具备。“当时所有人心里有了底,就这里了!”于是,深圳第一个广场和雕像一起做的纪念广场破土动工。据滕文金介绍,莲花山原来有两个山头,一高一低,后来建设人员将每个山头削去5米,把削下来的土填补在两个山头之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广场。广场面积4000平方米,南北向70余米,东西向40余米,边缘用白玉石围成,即使在山脚下也清晰可辨。

  “根据广场的纬度,我和设计师一起确定了小平雕像最后摆放的位置,坐落在广场重心偏北的位置,距北端30米,南端40米,面朝南方。”同时,滕文金还建议在广场南端开辟一个观景台,方便游人远眺鹏城全景。为了方便残疾人参观,莲花山广场还专门设计了深圳第一条残疾人上山通道。

  正当小平雕像的选址已经确定、建造也完工之时,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溘然辞世。随后,全国14个改革开放城市都要求做小平像,中央下令一律不准上。于是,这件工程被搁置下来,一放就是三年多。

  爬上莲花山去看“邓爷爷”

  时间来到2000年,正赶上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建造邓小平纪念雕像的工程又被提上日程。滕文金和另外几位作者又开始忙碌起来。

  “小平雕像本身重量为6吨,在落成后总重量却达到了21吨,这多出来的15吨都是钢筋水泥。因为雕像的姿势是正在行走,重心比较高,加上铜像是中空的,所以最初立像时,无法将雕像固定在底座上。”最后,滕文金想到了用“水泥灌注”的办法,以加重底部重量、调整重心。

  2000年11月14日,江泽民同志为莲花山邓小平雕像揭幕。

  从此,爬莲花山就成了许多市民每天的“必修课”,更有很多孩子每天上山,为的就是“看邓爷爷”。过年时,人们不忘登上莲花山给小平拜年;小平逝世纪念日,人们在雕像前献上一束花寄托哀思;节日里,人们聚集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与小平同志分享深圳人民的欢喜之情。据介绍,在邓小平工作过、战斗过的革命老区,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深圳,为的就是向小平表示敬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是当年与邓小平一起参加百色起义的老战友,他不顾自己的高龄和腿脚不便,坚持在雕像落成后坐轮椅上纪念广场,在雕像前向小平鞠躬。许多国家领导人在深圳访问期间,也都会亲上莲花山缅怀这位历史伟人。

  在采访过程中,滕文金说了一句话,也许能最好地概括这尊雕像对于深圳的意义:“邓小平迈开大步在走,走,就是实践,我们能不向前走吗?小平雕像,体现了深圳精神!”

  作者:记者黄顺实习生毛思倩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