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陷落跨国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2:3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数月前,记者和“打假医生”陈晓兰一起到上海市某大医院高干病房调查“静舒氧”的事情。据生产厂家宣称,这个绿色塑料瓶,功能十分神奇,通过“再架一条给氧通道”,就可治数十种疾病。而事实上,据陈医生了解,这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些空气。 记者在高干病房,看到很多患者在使用这种医疗器械。那么,这个明显属于欺骗的器械,是如何进入上海乃至全国各大医院的呢?陈医生认为:管理医疗器械的一般就那么几
陈医生的说法,在国内一般被理解为“潜规则”。作为生产厂家,如果不展开如此的手段,可能很难把自己生产的药品输送到医院给病人使用。如果不能进入医院,即使你的产品很好,也可能难以获得销售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生产厂家选择了适应并利用“潜规则”。自然,跨国公司天津德普就默许并且利用了这种“潜规则”,并且收获颇丰。 有一个数据,详细披露了这一“潜规则”的严重性。6月28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披露的《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称,2003年,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向患者多收费1127万元;从2001年以来,这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之多。 也许,站在医药行业内看,潜规则已成日常便饭。据医药业内人士透露,即使不会出现类似天津德普这样的大规模行贿,“礼节性公关”也同样不可少。最普通的手段是向医生送礼品、送月饼票、请吃饭,或者向药品相关科室提供课题经费赞助,这些赞助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跨国公司一旦进入中国,把这些“潜规则”就利用得“炉火纯青”。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而是着力于“公关”,保证自己不出事情。比如说,跨国公司搞定政府工作人员,搞定媒体,从而保证出现公关危机时能够顺利过关。 然而,遗憾的是,跨国公司千方百计搞定了中国的监管机关,却并不总是可以逃脱被处罚的命运———朗讯中国和天津德普先后出事。而其出事的原因却出自总公司的举报,而不是来自中国的监管者。不知道,当中国的监管者看到这些,该做何感想?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09日 第八版) 作者:许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