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深圳商报特派记者张贺敏)刚谢幕不久的香港书展上,内地书店、出版社的摊位前一直人流不断,收银小姐有时都忙得顾不上吃饭。长久以来,港台一直是繁体竖排书的天下,来自内地的简体横排书只能偏居一隅。但近几年来,随着内地出版业的飞速发展,内地简体书以其丰富的品种、低廉的价格、内外品质的不断提升,赢得了越来越多港台读者的青睐,对港台图书市场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简体书是否会对繁体书构成很大威胁?整个华文图书市场会不会重新“洗牌”?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亚洲出版研讨会,邀请《中国
图书商报》总编辑程三国、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香港联合出版公司董事长陈冠雄等业内权威人士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简体书势头虽猛,比例仍然很低
香港经营内地图书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当时引进数量较少,且以学术类等专业书籍为主,香港读者往往只是为了职业需要而购买内地书。而现在,香港的普通读者也开始购买内地书,内地流行书如《老鼠爱大米》也受到了香港青少年的喜爱。在台湾,以前引进、销售内地书都属非法,2003年7月禁令解除,内地简体书越来越多地进入台湾。相比起来,内地书在价格上很有“杀伤力”,只相当于台湾新书的二至三折,在香港也比同类港版书便宜很多。
然而,从总体来看,简体书在香港、台湾图书市场上的比例仍然很低。据陈冠雄介绍,从1994年至2004年,香港图书销售的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改变。其中港版书占60%左右,台湾书占20%以上,内地版图书约占5%。今年的销量估计可创新高,但也不会超过8%。估计今年内地图书在台湾的销量为3.6亿至5亿台币,而台湾每年的图书总销售额大概有580亿台币,内地简体书顶多占1%的份额。可以说,无论在香港还是台湾,繁体字阅读仍是绝对的主流,简体字图书虽然增长势头很猛,但仍不足以对繁体书构成威胁。
简体字教育利于培养港台大众市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位演讲者都认为,这跟文化背景、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港台读者早已习惯阅读繁体字,对简体字很多都不认识,从竖读变成横读,也觉得很别扭。就拿《哈利·波特》(第五集)来说,港版和内地版价格相差很大,但是港版繁体书卖出2万多本,英文版卖出1万多,而内地简体本只卖了300多本,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要想在港台培育大众市场,简体字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
程三国认为,即使将来的简体字教育已经非常普及,简体字图书成为大众的主流选择,华文市场也不会被内地图书“一统江湖”。除了版权等的约束外,香港、台湾地区图书出版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独特资源和关注点,内地图书不可能取代。
台湾读者最爱《红楼梦》
内地图书打入台湾市场后,究竟哪些书最受台湾读者欢迎?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作为专门销售内地简体书的台湾上海书店董事长,林载爵拿出了书店销售的排行榜。该书店2005年2月开业,到6月30日为止,销售的内地书籍中文史古籍社科类占41.9%,文学艺术类占41.75%,这也是内地书的“传统强项”。生活、旅游、风俗、地理类书籍占8.57%,虽然比例不高,但已经可以看出读者接受面的扩大。具体到单本书,销量排名第一的是清朝孙温的手绘全本《红楼梦》,第二名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文本《红楼梦》。此外,图文本《三国演义》、《宋词三百首》等都在前十名之内,可见台湾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林载爵说,内地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典籍方面也有绝对优势。前些天上海书店搞了一个展览,专门搜集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研究论著,有100多种,这点台湾比不了。线装书更是对台湾读者有“致命的吸引力”,台湾已经没有会做线装书的老师傅了,只能依靠内地。从翻译上来看,港台一般都侧重于英文书,而内地翻译各语种的都有,也有明显的优势。
死守不是办法,必须积极开拓
过去的两岸出版界往往各自为战,地域观念很强。三位讲演者都认为,现在应该打破这种观念,着眼于更广大的华文图书市场。程三国认为,现在的华文图书应该划分为二元结构,即简体书、繁体书两种。现在,港台地区对于内地简体书的进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威胁论”,一种是“互补论”,程三国等人都异口同声地支持后一种观点,认为简体字、繁体字各有特点,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形成互补关系,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同时东南亚、海外市场也不容忽视。马来西亚有600万华人,印尼有700万,越南有150万,北美有280万移民,这是第四大市场。林载爵认为,死守不是办法,必须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以简体字图书为主,台湾以后也要增加简体书的出版,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这么做了。陈冠雄也说,两岸的出版界同行不是敌人,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要积极合作,一起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现在是一个出版大国,但还远不是出版强国。如果说过去10年、5年,出版界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增长,那么现在应该更重视“质”的提升。将来真正跟国际接轨,还是要以强弱见高低。要加速这个过程,就必须发挥优势,由区域竞争思维转变为区域合作互补,共同创造新局面。
作者:记者张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