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半年报点评) 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是钢铁企业致胜之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7:0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访我国钢铁行业资深专家董贻正先生

  原冶金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董贻正是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就长期活跃在我国冶金行业的的资深专家,这位27年前就参加了宝钢开工典礼老冶金人此后无数次来到宝钢深入调研。最近记者有机会与这位老专家共同探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脉动以及宝钢等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董贻正首先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研判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我国已形成连续9年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好局面。他指出,尤其是2001年以来,我国钢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达到20.7%,2004年达到了2.72亿吨,当年钢产量比名列后三位的美、日、俄三国钢产量的总和仅少了200多万吨。他分析道,重要的是,钢产量如此快速增长,是在产品结构有所调整、质量总体上逐步提升、品种满足率有较大提高,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消耗稳步下降、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取得的。

  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的市场供求、价格以及钢铁产品结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严峻现实。董贻正认为,国家对钢铁工业实施宏观调控,并不是意味着当前要控制钢产量。此次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控制包括钢铁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以致形成产能的增长远远高于需求的增长,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目前看来,宏观调控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固定资产增幅下降。因此,今后钢铁业的发展必须由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位钢铁行业老专家强调钢铁企业如何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十分重要了。

  董贻正挑明道,这些年来,国内不少钢铁企业对需求数量增长的反应相当敏感,但重视规模经济,绝不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来说,数量的增长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能否提升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我国政府今年出台新的钢铁产业政策,还取消对钢坯等钢铁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等等,这种种措施都意在促进行业内结构性调整,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董贻正指出,近几年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则没有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张,宝钢与上钢、梅山联合重组后,对这几家企业的技术改造已经投入了200多亿元,主要不是增加产能,而是把功夫下在结构调整、品质改善、能耗下降、环境治理等方面,这就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路子。

  记者了解到,标准普尔在1997年11月首次对宝钢进行信用评级时,它即获得了与国家主权级相同的BBB+信用等级。1998年底原宝钢同上钢、梅山钢铁联合而组建成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后,出于对联合重组前景的担忧,标准普尔于1999年将宝钢信用等级调低至BB+。但到2003年,标准普尔将宝钢信用评级恢复到了BBB级。2004年,随着国家主权级调升到BBB+,宝钢信用评级也调升到BBB+。从标准普尔给予宝钢一个与当年三钢联合时截然不同的预期和评价,表明宝钢在联合重组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被外界认同和看好。

  据介绍,宝钢在完成国家投资的一、二期工程、形成6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后,又自筹资金520亿元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十五期间又先后自筹巨资建设1800冷轧、宽厚板轧机、厚板连铸等一批填补国内短缺甚至空白的重大结构优化项目,从而使宝钢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奠定了向世界级钢铁企业迈进的基础。

  对此,董贻正认为,宝钢现在正在努力做到大中求强。整个宝钢集团2004年的钢产量是1987万吨,销售额却达到1204亿元人民币,去掉非钢产业的收入,宝钢钢铁产品的售价远远超过行业的平均售价,这主要得益于宝钢这些年致力于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增加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钢铁产品。

  作者:记者 杨伟中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