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国际名城用“色”良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3: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就像每一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一样,每座城市也会根据自己的气候条件、市民的喜好等,形成对不同色彩的钟爱,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的色彩。欧洲开展城市色彩规划从1850年以后开始,实施建设的城市是意大利的都灵市,这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序幕的开端。瑞典斯德哥尔摩每年有漫长的寒冬,旧城区就是一座以橙红、鹅黄装扮起来的城市,为的是在寒冬时带来温暖的感觉。而一些处于温热带的海滨城市,如美国的夏威夷、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住房建筑则大都以浅色调的乳白、天蓝和奶黄为主,与湛蓝
的海水、灿烂的阳光,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夏日色彩。最让人难忘的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色彩,这座以安徒生童话闻名于世的城市,整个城市的色彩也犹如童话世界,房子的色调把红黄蓝白黑统统都用上了,有的镶拼、有的变色,韵律明快,赏心悦目,非常大胆又非常和谐。在市中心一条幽静的街道两侧,有一片二战时建造、式样比较简陋的经济房,为了给后人留下难忘的回忆,不仅房子保留下来,外墙还刷上明亮的黄色,充分反映了丹麦人对色彩运用的独特理解。哥本哈根的色彩还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路上的自行车道被醒目地刷成蓝色,竖向天空的烟囱被一圈圈不同的颜色涂绘得异常漂亮……城市的色彩反映着城市的性格,又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城市色彩大有学问,要使我们的城市更美、更亮,值得我们从各个方面好好去揣摩,其中包括制定建筑外墙用色的申报和批准制度。瑞典斯德哥尔摩就有房子外墙改色必须申报批准的规定,以保证这座城市始终具有独特的色彩。灰色巴黎巴黎现今的城市格局和主要的建筑风格来自于150年前奥斯曼的大改造,当时任塞纳大省省长、巴黎警察局长的奥斯曼,被拿破仑三世任命为巴黎大规模改造的总负责人。巴黎城区内的主要交通大道及公园、教堂等各类城市配套都由他策划。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奥斯曼还规定了一系列风格样式、建筑思想、建筑语词、规划比例、细节处理,从此奠定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格局和建筑风格。巴黎发灰。来到巴黎的大街,这种印象更加明显:一条条大街上到处是老式楼房,根本看不到现代建筑。撞入眼帘最多的当属那种公寓式楼房,它们层层叠叠、成群成片,可以说构成了巴黎城的主要部分。这种楼房一般不超过五层,高高的举架,厚厚的墙体。带有白色百叶窗和黑色铁艺围栏,还有阁楼和老虎窗。屋顶则是倾斜的灰色铁皮顶。建这种楼房的石材是一种砂礓岩,颜色和海滩上的沙子差不多。然而,由于岁月的流逝和酸雨的侵蚀,许多楼房已显陈旧,灰暗,甚至是黑黢黢的。窗台屋顶流淌下来的雨水形成的黑色水渍,十分清晰地附着在一些楼的表面,使它们看上去就像海岸边的礁石一样。如果从埃菲尔铁塔上远距离地俯视,这些楼群乃至整个城市完全是灰蒙蒙的一片。巴黎人对这些楼房是十分珍爱的。为保护这些历史性建筑,政府出台了许多管理规定,其基本原则是,只允许对楼房的内部进行装修,外墙必须保持原有风貌。观察这些楼房,人们可以发现,无论多么陈旧的楼房,它的外墙也未被加贴其他建筑材料,或被涂刷别的什么颜色,也看不到空调外置机、晾晒衣物的支架等附加物。至于任意增加或降低高度就更不被允许了。不过,在如何保护这些旧建筑方面,巴黎人也存在分歧。为使房子变得洁净,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可对楼房外墙进行清洗。然而,由于工期较长,造价昂贵,尤其是招致一些旧房保护者的反对,这项工艺技术难以迅速推广。在那些旧房保护者看来,陈旧的颜色同样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红色伦敦从巴黎前往伦敦,习惯了巴黎古老的灰调子之后,一下子惊异于伦敦的红色:街道上跑的每一辆公共汽车都是红色的。是那种大红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即使车上漆了广告,车身的底色仍然是红色,很醒目地在大街上奔跑着。公共汽车候车亭上面的圆圈标志,也是红色。伦敦的邮政也采用红色作为标志色,街上跑的“皇家邮政”的邮车、街边的邮箱、公用电话亭也都是红色,很容易让人从远处辨认。伦敦的街道,除了个别的老街是石头的灰颜色之外,大部分的街道呈现出来的是红色,那就是红砖的颜色,这种红色比公共汽车的颜色要深沉一些,没那么亮,但是看起来比较舒服。伦敦以市区中间为中心,由内至外分为辐射状的6个区,第一和第二两个区是商业、旅游为主,红色的公共建筑物和红色的汽车唱主角;第三至第六区是以住宅为主,绝大部分的住宅都是红砖盖成的。所以,伦敦的民居呈现出来的是一望无际的红色,而绿色的树木掩映中,大红的公共汽车奔跑其中,别有一番韵味。伦敦的店铺门面常常也是采用红色为主要色调,完全不像法国人那么讲究温文尔雅的所谓“情调”,很有一种“单刀直入”的样子,要么红色,要么蓝色,要么白色,十分鲜艳,也很醒目。所以,从大街上一眼看过去,只见一个个红色的招牌夺人眼目。伦敦的公共建筑也有不少采用红色,大英图书馆从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馆搬迁出来,是一幢新的建筑,这一座形如巨轮的建筑物,外墙的材料全是红砖,崭新的红砖在蓝蓝的天空下面,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再加上旁边的KingsCross火车站,这幢别致如教堂的建筑物,也是采用红砖作为材料。这一大片红色,成了伦敦一个独特的景致。由发电厂改建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位于泰晤士河的岸边,从外观上一看,也只是一座砖盖的建筑,外观跟一个大仓库没有什么差别,那根高高的大烟囱,也是红砖砌成的杰作,不过里面展览的20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常常令人惊异。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一座哥特式教堂改建而成,外墙全是红砖。市区中心的那座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Abbey),也是红砖建成,从后面看,一片砖头的红色“海洋”,气势不凡。如果说红砖是伦敦古老建筑的主体,但市区里一些新的建筑,虽然是水泥钢筋建成,靠马路的一面,也往往加建了一面红色的砖墙,即使20层、30层也是如此,这与伦敦的整体风格显得十分协调。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经常说的“CI”,而这个“CI”的对象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座城市、一座全欧洲最大的城市,可见伦敦的城市规划者真的是用心良苦。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05日 第十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谢静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