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际金融报:中国能从日美关税战中学到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3:2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美国制定的《伯德修正案》惯坏了美国企业,使它们染上动辄提出反倾销的恶习

  征收报复性关税,正是欧盟和日本为创造更适合自身的贸易环境打出的一张牌

  从纺织品、家具到海产品的反倾销,《伯德修正案》一直纠缠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但在中国具体的反倾销官司中,《伯德修正案》的影响很少被提及

  7月28日,日本宣布计划对美国进口部分钢铁制品提高关税。仅隔3天,这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有了新的进展。日本贸易大臣8月1日宣布,将于9月1日起提高对美国球轴承、飞机部件和其他钢铁制品等15种商品15%的进口关税,日本官方估计,由此产生的关税将达到57亿日元(5100万美元),同时将使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额减少56亿日元。这将是日本政府首次启动对美国的报复性贸易制裁。两个超级经济大国之间的关税之争由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贸易宿怨已久

  日本一直把美国视为其政治上的盟友,但两国在贸易方面一直摩擦不断。此次日本对美国施加报复性关税,“始作俑者”就是美国2000年开始实行的《伯德修正案》。根据这项由美国参议员罗伯特·伯德提出的《2000年持续倾销与补贴抵销法案》(即《伯德修正案》),美国政府将把上一年度向外国公司征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款,按比例直接分配给提起和支持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本国公司,而不是上缴财政部。

  由此,《伯德修正案》实际上对外国公司构成了双重惩罚,从而鼓励美国公司滥用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的权利。“这等于变相鼓励企业,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补贴,动辄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华盛顿加图学院的贸易政策分析师丹尼尔·艾肯森说,《伯德修正案》好比一针“兴奋剂”,极大强化了美国公司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在这种游戏规则下,外国公司不仅要支付罚款,其罚款还被补贴给美国的竞争公司,无异于“双重打击”。因此,《伯德修正案》自生效之日起,就引起了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们的强烈反对。早在2001年7月,欧盟、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就对美国提出诉讼,引发了自WTO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纠纷。

  2002年9月,WTO裁定美国违规,但美国对此无动于衷。2003年1月,WTO再次判定《伯德修正案》属“非法行为”,并要求美国限期予以废除。然而,受益于大公司的游说,美国国会一直对此置之不理。

  这种态度显然引起了各国的强烈不满。2004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联合日本、加拿大等国,正式向WTO提出申请,要求授权对美进行贸易制裁。WTO仲裁机构经过半年多的审议后,终于在8月底批准了这一请求。

  根据授权,欧盟、加拿大、韩国、日本、巴西、印度、墨西哥和智利可对来自美国的部分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其数额相当于美国根据《伯德修正案》对外国公司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总额的72%,约为5.4亿美元。

  在WTO授权欧盟对美国进行贸易制裁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言人克里斯托弗·帕迪利亚随后发表声明说,美国将履行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承担的义务,但授权不会影响美国继续执行其贸易法。

  爆发在所难免

  美国人固执的态度早就令日本心生不满,日本政府曾多次要求美国废除《伯德修正案》中规定的对日本钢铁产品的征税,但美国国会始终没有撤销该条款的迹象。

  在美日之间反倾销手段冲突逐步升级之后,2005年7月28日,日本对美国下了“最后通牒”:日本政府初步决定从9月开始对从美国进口的轴承、钢铁等10多种商品征收15%的报复性关税。日本通告美国,如果不在今年7月底之前撤销《伯德修正案》,日本将启动制裁措施。

  然而,美国又一次的不作为激怒了日本,日本政府已经没有退路可以选择。日本财务省8月1日召开“关税和外汇等审议会”,经过再次磋商,正式通过了贸易报复的决议。

  这项将于9月1日生效的决议,是日本首次对其贸易伙伴征收“抵消进口关税”。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平川昭一称:“我们确信,有必要对美国国会施加额外压力,并强烈希望美国方面能认真对待日本的决定,立即废除《伯德修正案》。”

  至此,沉积了5年之久的贸易宿怨,这一刻终于爆发。

  事实上,日本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日本属出口依赖型国家,本国内需不足,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伯德修正案》对日本国内企业出口相关产品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2004年美国向日本征收的反倾销关税高达1.08亿美元。国内的经济需求和政治压力都要求日本政府对此予以回应。

  再者说,日本此次提高关税,也有先例可循。从今年5月1日起,加拿大和欧盟就已经开始向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涉及商品包括部分农产品、纺织品、纸张及机器设备等,其税率也定为15%。预计今年征收的报复性关税总额约2800万美元。虽然从数额上看,还称不上是多么严重的冲突,但足以表明欧盟对美国贸易保护所持的强硬态度。

  同时,欧盟还警告说,将依据欧洲公司受损害的情况再度调整制裁方案。欧盟已经拟定了一份“后备制裁名单”,一旦必要,就将再对这些美国产品加收进口关税。此外,加拿大也已宣布要对美国部分产品加征15%的关税。

  和心直口快的欧洲人不同的是,日本虽然出台了提高关税的决议,但与此同时,政府一再表示,如果美国在9月1日之前废除《伯德修正案》,日方将会放弃使用报复性关税。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经济官员也试图弱化实施报复性措施对日美关系的影响。小泉表示,“我们始终谨记:一次冲突不会影响全部(关系)。所以我们不必回避这个问题”。经济产业省副大臣杉山秀治则声称,日本采取报复性行动是正当的,报复性关税措施不会马上对日美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补充说,他认为征收此类关税将不会伤害东京与华盛顿之间缔结的最紧密的同盟关系。

  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此次报复关税总额最高可达5200万美元,这与2004年日本从美国进口总值6.763兆日元(合603亿美元)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的华民教授认为,鉴于这些关税的价值相比双边贸易总额很小,日本的行动不大可能导致它与美国的关系出现裂痕。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牛海鹏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欧盟、日本和美国之间长期以来贸易摩擦不断,因此日本的此次举动也并非过分之举。之所以现在提出,与国内的经济环境有一定关系。过去日本对美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而现在环境有所变化,为了伸张自身的利益,日本必须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以迫使美国取消《伯德修正案》。

  无碍经济大局

  就在欧、日等国纷纷采用报复性关税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深受《伯德修正案》之害的中国却一直显得比较平静。根据美国海关公开的数据,2002年美国海关征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超过了3.3亿美元,而这3.3亿美元中,有将近30%是从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中获得的。中国沦为《伯德修正案》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从纺织品、家具到海产品的反倾销,《伯德修正案》一直纠缠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立余副教授指出。但《伯德修正案》的影响,在中国具体的反倾销官司中,却又很少被提及。从企业层面来讲,人们通常只关心两件事,一是能不能打赢反倾销官司,二是如果打不赢的话,能不能把惩罚性关税降到最低。“欧、日征收报复性关税,正是日本为创造更适合自身的贸易环境打出的一张牌”,华民教授如此认为。他表示,对急需学习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中国而言,这不失为一次好的借鉴。

  对此,牛海鹏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在解决贸易争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适当地发出声音、采取措施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一味地忍让最后只能导致自身处于劣势的地位。

  诚然,贸易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打击被制裁对象的同时,也会损害到制裁者本身。由于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致使物价上涨,进口商和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犯。况且,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额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相互依存度很高,在政治和安全等问题上对美国也“所求甚多”。因此,对欧盟和日本等成员来说,对美贸易制裁只有引而不发才最有威慑力。要想搬起制裁对方的“石头”而又不致砸伤自己的“脚”,实在是件困难的事。

  牛海鹏认为,欧盟、日本等国之所以迟迟不对美国实行制裁,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彼此在政治和经济上交往密切,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既得利益转化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后者做出让步。但一而再、再而三讨价的努力,却没有换得渴望的结果,欧盟、日本也逐渐意识到,口头上的反对已经无法对美国产生影响,要取消《伯德修正案》必须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制裁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了。

  但受访学者们同时认为,日本此次对美国征收报复性关税,对双边贸易将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大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贸易战,更确切地说,这只是日本为了双方展开进一步贸易谈判而下出的一步好棋。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05日 第五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红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日美关税战 相关网页约347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