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海油退出竞购优尼科有何得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祝慧

  傅成玉终究没当成“英雄”。8月2日,在报价仍然超出雪佛龙公司目前竞价约10亿美元的情况下,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已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而在竞购之初,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曾对媒体表示,这次竞购让他要么成为“英雄”,要么成为“烈士”。

  此消息一出,立刻成为很多网站的头条新闻。一个夹杂着多种色彩的商业收购活动被再次置于“聚光灯”下。那么,中海油撤回竞购优尼科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中海油此举得失如何?

  中海油迫于无奈退出竞购

  中海油在宣布退出竞购时表示,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一场持续6周的收购活动至此收场。

  但是,中海油退出竞购的原因恐怕远不止中海油方面强调的“考虑股东利益”那么简单。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来自美国国会的政治压力使中海石油难以抗衡,而每股高于70美元的收购价格也超出了中海油的承受范围。

  “从企业角度来讲,在出资较高的情况下,再提价来收购可能就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中海油也承受不住。”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如此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她认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间的商业行为,而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问题。再加上中国现在正处于一种能源危机状态,在这个时候中海油高调花重金收购美国老牌油企优尼科,更是碰到了美国那根敏感神经。

  “中海油退出竞购主要有两方面的压力,国外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安邦集团副总裁、高级分析师贺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国外政治方面,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竞标案,在美国已经成为极具争议性的政治议题。其实有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争议在先,中海油的收购献议再次引起美国国会和其他政治集团的强烈反应,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但我们总是受阻。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另一个就是市场方面的压力。2号这个消息发布后,我们关注到晚上十点。(中海油)股价在中海油宣布退出竞购之后有了很强劲的上升,而从6月中海油正式公布竞购优尼科以来,股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从一个侧面表示投资者的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强。”贺军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中海油宣布放弃竞购后,优尼科的股价仍然下跌了47美分,跌至63.90美元。

  退出竞购是明智之举

  “这其实是个比较现实、明智的选择。”贺军强调。他认为再这样坚持下去将面临两个风险:第一,政治风险。即使收购成功,布什政府在国会的压力下肯定也要立案审查。第二,市场风险。作为上市公司,收购之后还要考虑公司经营、如何管理投资优尼科、如何规避管理上的风险等问题。

  事实上,早些时候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就表示,如果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功,美国政府将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一收购案进行审查。

  “而且也不能保证商务部审查之后就万事大吉,因为其他政府机构也可能对一个跨国商业转移设置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些事情不能按我们想像的来,适时抽身也算明智之举。”史丹也对中海油退出竞购表示赞成。

  此外,贺军还强调,“走出去”是中国能源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近两三年以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其“走出去”的步伐,海外四处寻油。采用资本运作,通过并购方式,获得资源和渠道,固然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但油气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是很轻易就能获取的。“虽然收购没有成功,但在这次收购中,中海油引起了海外广泛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力。”

  在“失败”中成长

  尽管中海油退出竞购被专家认为是个明智之举,但毕竟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其半途而废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一些深层机制问题或“走出去”企业的战略问题。

  “这次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有待提高。”史丹强调,“而且我国石油机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加强。”

  “中海油在这个竞购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国际商业游戏中的规则,也是一个学习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所必经历的过程。”查道炯说。

  “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国际高级公关非常重要。像这次并购,无论是对美国国会议员、美国普通大众,还是一些相关公司,中海油都未能用国际通用语言来与他们进行沟通。”贺军指出,“当然,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个战略性的问题。”

  此番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早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并购范畴。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被蒙上了太浓的政治色彩。而出现这样的局面,除了因为“中国+石油”这样一种本身就很敏感的组合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对企业行为插手太多。

  “早前,国资委公开表示支持中航油,这完全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也让美国趁机提出能源安全问题。”贺军对这种由国家政府部门出面公开表示支持某个企业的做法不很赞成。

  “此外,中航油在宣传方面也更应该强调是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不是国家支持。”史丹也持类似观点。

  “我们的企业在宣传、公关方面要强调操作上的商业特点。”贺军最后强调。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