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宏观经济年中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系列报告之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5:5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工业增加值高增幅背后存有隐忧

  总体策划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总编助理

  课题负责人

  张学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阎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 祝宝良 王远鸿 胡少维 张永军 伞锋 王硕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

  本文执笔

  胡少维

  上半年,在出口交货值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增幅,同时,轻重工业增幅差距趋小,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差距也有所缩小,市场化程度高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增长强劲。在工业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凸显:1、规模以下企业的生产不乐观;2、利润分布不均,下游产业压力增大;3、资金紧缺问题比较突出;4、工业能效偏低,能源压力依然较大。

  下半年,工业经济增幅比上半年会略有下降,但仍将保持比较高的增幅。为促进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转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对基础原材料价格的监控,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多的关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去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从生产角度看,工业生产的高增幅是近年经济高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今年1-5月,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9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继续在高位运行(见图1)。

  目前的问题是,在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和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高增幅能否延续?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会如何?我们分析认为,2005年下半年,工业经济增幅比上半年会略有下降,但仍将保持比较高的增幅,下降幅度有限。不过,在工业经济高增长的背后,一些问题和矛盾会更加凸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对未来的工业发展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根据对统计数据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大致有:

  1、工业增幅比较平稳,轻重工业增幅差距趋小

  从2004年2月到2005年5月,剔除1月份不可比外,其他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6.2%-18.2%之间,即使是从当月增长率方面看,变化也不是很大(1、2月因春节因素可忽略),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分轻重工业看,尽管受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拉动,重工业增幅持续高于轻工业,但2005年以来,轻重工业增幅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05年1-5月,重工业增幅(累计)高于轻工业1.4个百分点,比2004年12月和5月分别低2.1和3.2个百分点,2月份甚至出现了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的情况(见图2)。

  2、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领先增长

  分不同经济类型看,目前工业领域中增长最快的是私营企业,2005年1-5月,增长24.8%,比平均增幅高8.5个百分点,其次是股份制企业,增长17.8%,比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这两种类型企业的高增长是拉动目前工业高增幅的主要力量。其他类型企业增幅也维持在10%以上(见图3)。

  3、企业利润增幅下滑,亏损企业亏损增幅上升

  2002年三季度至2004年四季度,工业利润增幅基本保持在30%--40%之间,为历史上少有的稳定高增长时期。但进入2005年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幅快速下滑,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372亿元,下降4.3%,为下拉利润增幅的最大力量。在利润增幅下降的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幅大幅提高,1-5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增幅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另外,工业产成品存货占用资金增长一直居高不下(见图4)。

  4、地区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差距有所缩小

  分不同地区看,各地区工业生产增幅差距明显,2005年1-5月,增幅最高的内蒙古达到30.8%,增幅超过20%的有14个地区,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幅的有25个地区,增幅最低的为西藏自治区,仅增长5%,其他增幅比较低的依次为:吉林(7.4%)、云南(10%)、上海(10.6%)和北京(10.8%)。整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缩小,2005年1-5月,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合计比重为66.98%,比去年同期低0.11个百分点,比2004年1-12月低0.4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合计比重为20.19%,比去年同期高0.07个百分点,比2004年1-12月高0.5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合计比重为12.79%,比去年同期高0.04个百分点,比2004年1-12月低0.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工业增幅比较高,但工业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规模以下企业的生产不乐观

  根据2004年统计摘要的数据,2004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62815亿元,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以此推算,2004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是负增长,下降幅度在20%左右。也就是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增长的背后,掩盖了规模以下企业生产的步履维艰。尽管规模以下企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13%,对整个工业生产的增长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小企业对就业的拉动明显高于大企业,规模以下企业生产的不景气,对就业等社会问题会产生较大的压力。

  2、利润分布不均,下游产业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PPI涨幅仍居高不下,CPI则趋向稳定,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和强度最大的一次。这种剪刀差表明,企业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被它们自行消化了,价格链条中上游价格变动难以传导到下游消费者。这种巨大的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使得我国行业间的利润分布极为不均,大部分集中于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对下游利润形成较大的挤压。2005年1-5月,在39个工业大类中,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8%、71.8%、35.6%、149.7%、51.6%。若剔除这几个行业,其他行业利润增长有限。这种利润分布的极度不均衡特别是下游行业面临的困境,对工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可能因此而危及整个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资金紧缺问题比较突出

  资金紧缺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宏观调控带来的资金紧缺问题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一是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二是资金紧缺使企业坐失商机,面临生存挑战;三是技改资金缺乏制约企业发展,影响未来生存;四是资金紧缺导致三角债问题突出。比如根据重庆的一项抽样调查,企业靠占用其它企业的货款来缓解自身流动资金困难的现象普遍,有近四成企业因应收帐款过多而出现流动资金紧缺,致使企业间三角债问题越来越严重。

  4、工业能效偏低,能源压力依然较大

  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9.7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约11%,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工业部门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但在几种能源密集型产品能耗指标的国际比较中,我国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比如2000年原煤耗电,我国为30.9千瓦时/吨,美国为17.0千瓦时/吨,相差81.8%,这几年改善的幅度不大。一方面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另一方面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状,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约束的矛盾依然突出。从短期看,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从长期看,资源消耗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显示出了难以为继的疲态。

  如何保持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嫌贫爱富的本性使资金紧缺的企业更加紧缺,充裕的企业更显充裕。因此,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是缓解企业资金紧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创新并增加金融服务产品,实现银企双赢;同时,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其办事效率。二是发展资本市场、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使其成为企业融资的两大支柱。一方面鼓励、辅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增加证券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在政府规范下,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开拓新型融资方式,建立融资租赁市场,使其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当鼓励建立融资租赁公司,购买和经营大型设备租赁业务,以帮助因资金短缺无法更新设备的企业及时获得先进设备,保证企业良好发展,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

  2、完善政策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要改变资源消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相关资源的价格,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程度。可以采取相关的经济手段,用税收、价格等杠杆,约束资源过渡消耗和提高这些稀缺资源效力,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工业)长期健康的发展态势。为此,要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加强对基础原材料价格的监控

  政府应当加强能源、原材料价格指导、监督和调控力度,实行产、供单位直接沟通,减少中间环节。通过调控供需调节和控制能源与重要原料价格,防止因能源、原料价格上涨、利润下滑导致的产品质量下滑,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问题出现。

  4、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多的关注

  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除保持经济一定增长来解决就业总量问题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有效化解高增长、低就业局面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加大落实关于支持非国有经济的政策力度,在注重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给予中小型企业更多的关注,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另外,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灵活性。在调控实施力度上,应考虑适当放松部分重点领域的投资限制,增大贷款支持。

  视点

  目前工业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原因

  1、外需拉动作用明显。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在三成以上,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在1/4左右。2005年,企业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比较明显。5月份,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805亿元,同比增长30.2%。分行业看,当月出口交货值超过100亿元的12个行业中,同比增长速度超过30%的行业有7个。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速为74.1%,其余6个行业依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速度在30.7%--38.3%之间。可以说,出口的高增长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至关重要,扮演了影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角色。

  2、采掘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受需求拉动,2005年以来我国采掘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采掘业各行业总产值增幅保持在30%以上,不仅对工业增长产生了直接的贡献,同时也为制造业各行业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3、国内需求平稳增长。尽管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比较高的增幅,2005年1-5月增长26.4%,对重工业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在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步走高,对轻工业增长也起到了支撑作用。

  4、大行业增长稳定。在工业领域中,总产值占比列前10位的十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幅较低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比较高的增幅,由于这十大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0%以上,他们的稳定增长奠定了整个工业高速增长的基础。

  影响下半年我国工业走势的主要因素

  1、出口带动作用会有所减弱。目前看,影响中国出口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那些限制中国出口竞争潜力发挥的来自内、外部的限制出口措施。前段时间出现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表明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盛,贸易摩擦将不断产生,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2005年下半年,出口将难以继续保持目前的快速增长势头。不过,从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看,我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滞,我国入世后的积极效应仍将发挥作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强劲增长的势头不减,加上我国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等。估计外贸出口增幅会缓慢下降,但出现逆转性的可能性不大。

  2、采掘业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尽管循环经济已被国家提到很高的层次,倡导大家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在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在各地追求经济增长的体制背景下,近期对能源的需求依然比较强劲,加上能源价格走高,能源生产企业在目前的税制体制下利润很高,扩大生产的冲动不减,因此,估计下半年采掘业仍然会保持比较高的增幅。

  3、国内需求变化不大。尽管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投资增幅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但国家采取的是有保有压的政策措施,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比较高,加上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动力比较足,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很难抑制,估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会出现一定回落,但回落有限。消费方面,在收入增加、储蓄利率不高、投资渠道不畅的背景下,随着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长期预期的逐步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将保持稳定。综合看,国内需求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变化不大,对工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比较小。

  4、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依然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私营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比较高,下半年这种势头不会逆转。股份制企业是资金相对比较充足的经济类型,在需求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其增长势头不会有大的减弱。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估计下半年我国工业(月报口径)生产增幅可能会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