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闽奶企创牌后缘何又贴牌(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10:33 海峡都市报
闽奶企创牌后缘何又贴牌(图)
福建牛奶市场刮起贴牌风

  N本报记者 林银来/实习生林毓心

  核心提示:伊利、蒙牛酸酸乳在长富加工,再过半个月,光明鲜奶将在宏宝露乳业公司生产,蒙牛、澳牛也正在与大乘洽谈贴牌之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辉煌之后,2005年福建的各大乳业巨头纷纷开始贴牌生产,为何在打出自己品牌之后,福建奶企还要选择这条路,到底福建奶企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差距在哪里?连日来记者作了调查采访。

  【动态】福建奶企“贴牌之风”渐刮起

  昨日,宏宝露乳业公司董事长林光明向记者证实,再过半个月宏宝露就要为光明加工鲜奶了。虽然具体的细节还不方便透露,但林光明表示贴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最主要的是要把奶源消化掉,不然就是浪费。

  宏宝露并不是第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福建奶企。记者从业界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长富为伊利、蒙牛代加工酸酸乳早已开始,目前伊利在南平生产的酸酸乳每天是200吨,而蒙牛的日产量是100吨。

  “我们与蒙牛、澳牛的合作都在洽谈中,哪一家的条件更适合我们,我们就会与它合作。”对于贴牌一事,福建大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移山并不回避,目前大乘的年产量是1.5万吨左右,其中自己品牌的产品占3/4,1/4是代加工的。他说,今年大乘与上海天然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合作之后,自己品牌所占的量将进一步缩小。

  【原因】两大原因造成“闽奶”频贴牌

  对于福建牛奶市场出现的这股“贴牌风”,福建奶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福建的乳业现象是全国特有的,在过去的3~5年内,福建乳业做得不错,然而由于战略上的原因,福建奶企没有走出去,或者说走的策略不对路,尤其是后端的市场操作没有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福建奶企的现状。其中长富的例子就是明证,比如北上取奶策略就是一次重大失误,盲目扩大奶源,才会有现在“被奶牛赶着跑”的尴尬境地。奶源过剩,只能替别人做加工(目前长富给几家外来企业做贴牌加工),让对手抢自己家门口的市场,这多无奈啊。

  而大乘,虽然一直中规中矩,但发展几年仍基本原地踏步,年产量仅在1万多吨,这样的量要想在以规模制胜的牛奶市场中立足,同样也是很难的事。

  其次人才的短缺也是重要的原因,俗话说,“酒香也要会吆喝”,虽然我省的奶源全国最好,但对于市场来说,这仅仅是基础,要想有所作为,还得要有会打仗的兵,然而福建奶企的人才不乐观。

  【趋势】贴牌之后是并购

  “我个人认为,目前福建奶市出现的贴牌风只是这个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今后的并购才是福建奶企的最终结果。”与业界对福建奶企的现状忧心忡忡相反,福建大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移山倒是对外来品牌入闽持积极的态度。

  吴移山表示,对于福建的奶企而言,要在全国打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实力很强的企业进来收购,进行全面的整合,对企业而言不是坏事:一方面,企业收购风险小,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外来企业收购后,在本地它肯定会保留原有的市场平台,自己的品牌也可以做大;再者,企业做大了,地方税收也会增加,何乐而不为。

  “我们已经做好被并购的准备,现在已有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对我们感兴趣,包括内资和外资的大企业都有,但最后会是谁,还得看今后双方谈的结果。”吴移山说。

  与大乘的高层如此明朗的态度相比,长富对此则显得相当低调。此前虽然一直传言,长富将“远嫁”伊利,然而,记者昨日致电长富一高层,他表示,此事并没有定下来,还得个把月时间才可能会有结果,现在不便透露,不过他并没有否认此事。

  而福建宏宝露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光明则坦言,在省外大的乳业企业大举入闽的情况下,福建的奶企压力非常大,尽管现在还没有走到收购这一步,但这是大势所趋,估计一两年之内福建奶业市场重新洗牌是免不了的。

  【声音】核心竞争力缺乏是根本

  王健(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福建奶企目前出现的情况与两年前福建啤酒市场出现的一幕如出一辙,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成本,我省的奶企与国内的伊利、蒙牛、光明相比,显得很小,因此成本上根本不占优;其次,福建奶企规模生产的历史很短,很难与全国性的企业相争,很难打到省外去;再者,过早地进行多元化,企业的专业性、管理、资金很容易在多元化的过程中断裂,而一旦断裂企业就元气大伤。

  但从福建奶企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还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即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走联合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就是要克服企业初期过于盲目发展的倾向,走产业集群的道路,增强产业竞争力,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效益。

  陈清福(省企业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福建奶企做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自己,以长富为例,在发展势头大好的情况下,走下坡路,如今沦落到被人收购的地步,不是经营的问题,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上出了问题,即没有一个适合自己对路的中远期发展规划。在国外,企业要做大做强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股份制,二是专门咨询公司辅导,但我们现在的企业很多都没有这样做,也不懂这样做。因此,从这意义上讲,企业要发展要过三道坎:创业坎、股份制坎和上市坎,当然不可能每个企业都会过得了这三道坎,但是战略上的意图应是非常明显的。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