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海信派员考察欲收购科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09:02 上海青年报

  科龙董事长顾雏军被立案侦查的事情刚刚得到证实,昨天证监会公布了对顾雏军等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的调查结果。与此同时,业界关注的焦点便迅即转到“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的未来走向”上。昨日记者获悉,目前科龙正忙着与各银行、供应商、经销商展开接触,试图尽快筹集启动资金,以全面恢复生产来实现自救;而海内外众多企业也趁此机会走马灯似的来科龙“探营”,寻求并购机会。在此背景下,科龙电器将何去何从?

  记者 黄梅

  海信派员考察科龙

  收购科龙电器,这是个业界一直深切关注却也一直讳莫如深的话题———无论哪家企业被传出有此收购趋向,很快就能看到否认的言论。昨日,首次有企业挺身而出,公开承认自己有意收购科龙,一举击破了封固此话题的坚冰。这个“敢为天下先”的企业是正急于扩展的海信集团。

  昨日,海信集团品牌总监王瑞吉坦然承认海信有意收购科龙。说这话时,王瑞吉本人作为海信总部的“特派大臣”,正奔波于广州,对科龙的现状展开考察。“此次到广州,目的就是接触科龙,同时也从外围更多地打探科龙内部的信息。”王瑞吉告诉记者,来到广州已经4-5天了,并已到过顺德科龙总部去看过了。即上周末,顾雏军“被控制”的消息刚刚传出,海信的考察人员便出现在广州了。

  表现如此急迫,海信到底看中了科龙什么?王瑞吉表示,相对海信来说,科龙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科龙在华南的庞大制造基地。“海信目前在东北、西南、华东都完成了基地的布局,但是在重要的华南市场却一直未能进入,若完成了华南布局,那么海信的整个大三角战略便得以成型。”

  多家巨头有意收科龙

  有消息称,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也参与了此次顺德考察之行,并对科龙报出11亿元的巨额收购价。对此说法,王瑞吉嗤之以鼻:“不可能!———目前根本还不到出价的时候,科龙的账目等各种情况也不明朗,凭什么来定价、出价?”

  尽管海信很想拿下科龙,但在上述背景下,这件事情仍停留在很浅的调查、了解信息层面,“根本还没有到让董事长亲自出马的时候”。据悉,在此考察过程中,也有海信广州分公司的人员同行,但从海信总部直接下派的,只有王瑞吉一个。而周厚健目前在日本,海信总裁助理杨云铎则在福建出差,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顺德现场。

  此外,科龙虽然公告表示由刘从梦负责其日常经营工作,但整个管理架构还没有稳定,仍存在较多变数,甚至“跟谁谈”都成问题,尤其对涉及企业并购这种高层次的谈判来说,更难以展开了。“科龙现在的状况,还不方便接触它们的高层。”

  在海信看来能否成功吞吃科龙,主要取决于科龙对其自身发展的想法。“科龙是选择走重组的路,还是选择自救?这个尚没有定论。”王瑞吉说:“若科龙选择前者,那么它们会很快公布重组方案,由此就可以启动重组程序。”据悉,对科龙跃跃欲试的国内外企业包括美的、长虹、格力、华润、TCL、北京的诚通等,甚至还有一家名叫红马国际的香港公司,这些企业先后不断打探消息,意图借此介入科龙。王表示,现在就是要探清楚,到底科龙这趟“水”有多深,然后做决策。

  科龙倾向“生产自救”

  在顾雏军、严友松等人被立案侦查后,目前,科龙董事会日常工作和经营工作由科龙副董事长兼总裁刘从梦负责。事实上,临危受命之后,刘从梦一直处在没完没了的开会中。种种消息显示,刘从梦率领下的科龙正致力于“生产自救”。

  “科龙不是‘阿斗’,它的品牌拉动力相当强,基础也很好。”科龙一位负责国际营销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科龙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恢复生产,只要生产动起来了,科龙就有机会跳出眼下的困境。此前,在5月之后,科龙大约流失了1-2亿的外销订单,原定8月之前应完成4-5亿美金的生产计划,目前仅完成了不到3个亿。这使科龙不少生产线濒临停产。

  尽管如此,科龙每个月仍保持了小量的出口,内销市场也仍不至于停顿。“科龙的管理层一直努力维持公司的元气,即,不让科龙跌入完全停产的境况,这样科龙还有机会翻身。”该人士指出,科龙会争取尽可能快地让生产恢复起来。但他也承认,要在8月中旬之前做到全面恢复,还是相当有困难的,不过在本月之内恢复一定程度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银行、渠道支持

  现在拦在其恢复生产之前的最大难关是“苦于无钱”。当然,科龙并不甘愿坐以待毙。科龙公关部经理刘辉表示,公司领导层这几日都忙着跟银行、供应商、经销商展开协调工作,“地方银行对科龙支持很大,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先的‘追债’到现在都表态‘不追债’,并表示说,在资金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科龙的资金压力”。

  此外,科龙手里至今还有数千万美金的欧美订单。这些欧美客户在关键的时候帮了科龙一把,自己贴了一部分资金,帮科龙缓解生产资金压力。目前,科龙还在与经销商商量,希望经销商能够先打部分预付款到科龙,支持科龙启动生产。一位家电企业人士指出,大股东跟公司分开之后,供应商、经销商对公司的信心应该有回升。

  事实上,国美、苏宁等大型连锁,都相当看好科龙这个品牌的市场潜力,而在5月以来的这段时间里,尽管科龙产品的市场销售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些大型连锁与科龙的合作、日常对接一直都没有断。

  国美营销中心总经理李俊涛表示,科龙的问题并不在产品上,而出在个人,相信很快能够解决。目前,科龙以及相关公司纷纷来跟国美接触,洽谈下一步合作的情况。而从市场上反映看,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科龙的产品,而美菱等企业的产品则正常。李俊涛表示,只要科龙管理结构稳定、货源供应有保证,国美将利用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甚至可以在结算方式上向科龙稍作倾斜,全面配合科龙产品的销售。

  资本市场上重复的老故事警示了谁?

  新华社北京8月2日专电\(记者张旭东\)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人物顾雏军,如今遭遇到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顿时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其实,这种事情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新鲜,只是又重复了一个“资本市场的老故事”:颇为神秘起家———打造资本运作平台———显赫的社会和市场名声(同时伴随着质疑)———事发———产业平台坍塌。几年来,德隆系人物、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等身上发生的类似故事不胜枚举。

  不过,重复的老故事,却总值得人细细品味。顾雏军此番事发,懊悔的显然不仅仅只他一个人。

  8月2日,市场上有“格林柯尔系”之称的“科龙电器”“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襄阳轴承(资讯 行情 论坛)”“*ST亚星”“华意压缩(资讯 行情 论坛)”等上市公司等纷纷发表公告,进行危机自救,或欲与顾雏军脱清关系。

  记者仔细阅读这几家公司的公告和相关信息,在顾雏军这棵“大树”倾倒后,数家上市公司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上市公司还竭力强调公司一切正常,还有当地大股东甚至是政府银行部门在做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科龙电器公司所发的公告,顾雏军是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资本运作的“高手”和上市公司负责人,涉嫌经济犯罪,不外乎涉及挪用或抽逃公司资金,或在企业并购中采取了违规手法等情况。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无论是企业兴衰,还是企业老总更迭,本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顾总”出事的背后,却的确还有些许耐人寻味的谜团,给人以警示。

  不难想像,顾雏军当年在国内整合产业资本,“挽救”濒临倒闭国有企业于危难之际,会有一批人竭力在给顾雏军提供转制运作空间。否则仅靠顾雏军一人之力,在短短4年内打造一个“格林柯尔系”显然不太可能。

  即使出于挽救濒临严重亏损国企,进行国企转制的良好目的,但面对顾雏军的闪电收购手法,当地有关部门和大股东也应好好思量一下,“抛包袱”之前也应掂量一下风险。如果一切正常合规,又仅仅是顾雏军的个人问题,现在倒也不必急于脱身。

  “迎接的快,退的也快”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当前社会工业转型时期内,倒颇值得几份考究和思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