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入股中资银行最迫切的需求是与中资银行共享本地客户资源和网点。拿汇丰入股交行为例,在上海,汇丰的分支机构加在一起也不超过5个,而交行在上海一个城市的营业网点就有上百个。汇丰的背后有交行想要的强大技术和经验支援,而交行的背后则是最快接触本地市场的无限可能。
中国银行业监管者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领域的逐步放开也促使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联
手,2004年2月,汇丰银行正式宣布将向中国本地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至此,外资银行仅剩惟一一项业务尚未与中资银行同步:向中国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不过,中国政府已经承诺,最晚于2006年12月,将对这条最后的限制予以解禁。
精明的外资银行家们并不满足于“守株待兔”:
2004年年中,花旗银行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联手推出人民币、美元双币信用卡,这张小小卡片的问世至少具有两项“第一”:外资银行第一次将自己的logo放到了可供本地居民申请的人民币信用卡上;外资银行第一次进入本地居民的人民币零售银行业务领域。
紧随其后,汇丰银行也不甘寂寞,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外币信用卡,同样也可以供本地居民申请使用。小小卡片生意一时间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焦点。可以预见,在2006年12月“大限”将临之前,信用卡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本地居民零售市场的“敲门砖”。
尽管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总体上这些外资银行大多已经度过登陆初期的投石问路阶段。外资银行数量在2002年出现下降以后,2003年至2004年出现恢复性上升。
截至2004年10月,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代表处223家,营业性机构223家,数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与之相对应,外资银行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04年10月,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约比“入世”当年增长12倍。
更为重要的是,外资银行盈利能力也大幅提高。2003年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2.35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0%。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正面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中外资银行间比学赶超的良性态势正在形成中。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8月03日 第五版)
作者:陈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