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香港经济日报 股灾后崛起的报业奇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02:05 每日经济新闻

  “作为一张财经日报,定位及发展方向太重要了!”上市前夜,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主席冯绍波如是感慨。

  从1987年全球股灾,到1995年的香港报业减价战,再到目前免费报纸的冲击,香港报业过去十几年几经起落。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多份香港中文报刊先后停刊。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则由最初的只出版报刊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媒体企业,在风风雨雨之中确立了其香港
财经报刊市场的领导地位。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已拥有11个独有品牌的业务单位,包括《香港经济日报》、《e-Zone》、经济日报出版社、香港经济日报旅游刊物出版部、ETVision、经济通、环富通、ETNetOneoffice、经济地产库(EPRC)、CareerTimers及经济商学院。

  股灾后诞生困难重重

  《香港经济日报》于1988年1月26日创刊,而创刊前的几个月,全球股市刚刚经历了一场股灾。1987年10月,股灾造成全球主要股市损失惨重,仅香港市场就损失了约300亿美元。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香港经济日报》社长麦华章对创业之难记忆犹新。“《香港经济日报》筹备于1987年10月份,而1987年的股灾使我们的筹备环境异常艰苦。”

  1988年《香港经济日报》创立时,《信报》正是香港财经报纸的多年“老大哥”。随着香港经济开始慢慢复苏,更多的综合性报纸也随之诞生。《香港经济日报》不仅要面对《信报》,还要面对其他综合性报纸,竞争非常激烈。

  细分市场成致胜法宝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以2000万港元起家,没有雄厚的资源,报纸销量一度仅有8000份,几乎面临失败。但该集团从竞争对手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成功为该集团的将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麦华章回忆道:“了解读者的需求是报纸成功的前提。现在说这句话,好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在当时,香港做报纸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看不懂文章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初期,该集团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市场究竟有多大、读者需要什么。而当时,《信报》和其他综合性报纸的主要财经内容都是金融,即股票、外汇和黄金等投资性产品的咨询,一些比较宏观的财经数据以及一些经济评论之类的专栏。

  经过市场调研,麦华章等高管发现,所谓“金融”不仅仅是上述这些部分。比如,那时香港有5万家工业工厂,虽然它们的制造部门基本都已经搬到内地,但在香港都设有销售部门———而当时香港没有一家报纸有工业版。香港有上万家从事国际贸易及进出口的公司,但香港没有一家报纸有贸易版。商业是一个很大的财经领域,包括旅行、餐饮等,但香港也没有报纸有商业版。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基础,当时的《星岛日报》有很多房地产分类广告,人们买房都要看《星岛日报》,而这样一份报纸竟然没有房地产版。

  “所以,我们认为,香港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于是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综合性财经报纸。”麦华章表示:“你如果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细分市场,你要和市场的领导者有明显的区别。如果办一份和《信报》差不多、以金融为主的报纸,根本没有竞争力。”

  经过7年的发展,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的业务在1994年左右逐步走上正轨。

  在减价大战中生存

  1995年,香港报业市场的一场报业减价大战,又给该集团带来严峻挑战。那一年,《苹果日报》率先减价,后来《东方日报》也开始减价,但《香港经济日报》始终没有减价。

  “因为我们定位比较清晰。”麦华章指出:“从1988年创刊至1995年,集团的目标读者就一直是行政人员、专业人士、投资者及企业家。集团确定以处于中产阶级的行政人员为主要读者,一方面这类人教育程度较高,另外他们的收入都相对较好。他们最宝贵的也是最缺乏的就是时间。所以,他们不会因为哪张报纸减价而不买他们想看的报纸,最重要的是他们想看什么。

  “我们就要提供这类读者投资工具、自我提高工具及‘银箱’(即理财)工具。如果我们在上述三个方面满足了我们的读者,为什么他们不买《香港经济日报》呢?”麦华章强调。

  在当时,除了报纸之间的减价战,广告投入也纷纷出现下滑,这极大地影响了报纸的收入。那时,《香港经济日报》曾经出版了一份休闲娱乐副刊,但该集团感到市场的变化后及时改变策略,从自身最强处入手,将这份副刊改为一份投资理财性的副刊,突出强项并稳定了金融资产方面的广告。事后,这一举措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创刊12年后主动转型

  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磨难,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在创办12年后的2000年开始转型。麦华章表示:“其实,自1995年减价大战开始,《香港经济日报》已经开始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慢慢转型,逐步发展成为一张以财经为主的、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财经性报纸。”2000年以后开始的转型更加明显:读者群不仅仅以投资者、专业人士、企业家为主,而是把更广泛的中产阶级作为目标读者;新闻内容切合他们的需要,如为行政人员提供丰富的专业信息、财富管理知识;副刊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生活资讯,以优质读者群为主导,成功吸引高收入读者。

  麦华章认为:“我们的目标读者除了看投资、理财的信息之外,也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旅游、购物等。因此,我们在2000年到2003年之间,大量刊登社会新闻。香港行政人员的数目在30万-40万人,而我们的销量在8万份左右,这就是将目标读者范围扩大、将内容拓宽的结果。”

  衍生产品拓展盈利空间

  “集团业务的转型,还需要其他相关媒体业务的配合。”麦华章强调。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除了报纸之外,还有10个不同的业务单位,这些衍生产业都为该集团带来可观的盈利贡献。香港经济日报集团执行董事史秀美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好的品牌(指《香港经济日报》),重点就是做内容的业务。其他报纸也有网站或其他业务,但我们每个业务单位都是自负盈亏的,可以独立生存下来。”

  史秀美以该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运作的经济地产库和经济商学院为例:经济商学院起步时,也需要推广的过程,而举办研讨会是一个很有效的推广方法。比如,当时市场上发生一些诸如股灾之类的突发事件,经济商学院就举办研讨会让一些专家来介绍如何规避风险。而香港的行政人员恰恰也需要这些专家的咨询,他们也不会在意是否收费。

  现在,经济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该集团一个很好的业务单位,不仅有自己的培训,还和不同的大学建立合作,搞一些研讨会或者课程,或是配合广告客户做一些推广活动。

  经济地产库推出时,《星岛日报》的地产报道已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份额,地产数据库的数据也可以在《香港经济日报》上刊登,还可以卖给业内有需求的人士,增加收入。

  这两个项目基本上一开始就已盈利了。目前,该集团主要业务分为三大类:出版及多媒体占收入70%,电子咨询及软件已占到近30%。

  成功的秘诀是人才

  17年成长为一张香港首屈一指的财经类日报,秘决何在?麦华章表示,成功秘诀是公司高管重视人才。留住人才,不仅要靠钱,还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给员工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提供优质的内容。

  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大事记

  1988年,《香港经济日报》创刊1990年,创办经济商学院1991年,开始提供电子物业信息服务1994年,创办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经济通推出电子信息服务,包括金融产品实时报价、即时新闻等1997年,CareerTimes创刊1998年,计算机数码杂志《e-zone》创刊,随报附送1999年,正式推出CareerTimesOnline招聘网站,旗下经济通收购一金融产品后勤交收结算系统公司,此系统发展成兼备前台买卖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一站式交易结算系统ETNetOneoffice2000年,旗下经济通推出经济通网上版,成立ETVisionMultimedia,旗下经济通成立环富通,提供软件及顾问服务2001年,旗下经济地产库正式推出EPRC直效行销服务2003年,成立香港经济日报旅游刊物出版部,《香港经济日报》分拆《e-zone》独立零售2004年,旗下经济日报出版社开拓新品牌“WHY出版”吸引年轻读者。环富通推出财富管理系统2005年,委托深圳港经广告传播有限公司为集团内地广告业务的代办处。集团8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作者:杨勣 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