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安徽财政:做安徽崛起的助推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孟歌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最后一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这不仅是对安徽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对安徽在中部崛起发出的总动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奋力崛起——安徽要奋力崛起,安徽财政要奋力崛起。安徽省财政厅的有关人士则多次向记者表示,安徽奋力崛起,需要各级财政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更需要财政的奋力崛起。财政要做奋力崛起的助推器,要做奋力崛起的排头兵,这是财政工作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最大任务。

  不因循守旧,不率由旧章,这份从容和自信来自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无畏胆识,来自安徽财政在体制嬗变中的创新迸发。尽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但毕竟有利条件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因此而期待,期待安徽财政的振兴,期待奋力崛起的推进。

  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之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必将有力地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此,中部六省各自打出了崛起战略的“特色牌”。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河南先行”;湖北提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意在打造中部中心城市”;湖南提出“中部崛起,湖南向南,不东张西望,意在融入珠江三角经济圈”;江西提出“江西现象,意在领跑中部”;山西提出“中部崛起,山西突围”。

  而在这组以“崛起”为主旋律的“畅想曲”中,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分析形势、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把中部崛起作为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和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奋力崛起的目标,就是要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就曾坦言,安徽目前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当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其中,沿江通海、承东启西是安徽实现率先崛起的重要区位优势。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去年作出了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即加快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实现生产总值10000亿元的目标。

  “财政是地方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既是对安徽在中部崛起发出的动员令,也是对全省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朱玉明说,“财政既要做奋力崛起的助推器,为全省奋力崛起提供坚实的财力后盾;又要做奋力崛起的排头兵,努力推进安徽财政奋力崛起。”

  认清财政发展方位,增强奋力崛起的紧迫感

  安徽财政拥有奋力崛起的基础

  安徽财政具备当先发展的条件

  奋力崛起是安徽财政发展的最大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中部崛起的重大发展机遇和安徽奋力崛起的目标要求,安徽省财政厅明确提出,要对全省财政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阶段与方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找到安徽财政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的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强财政崛起的紧迫感,明确财政崛起的发展方向。

  熟悉安徽的人对安徽素有的改革风气并不陌生: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1990年代中后期,农村税费改革、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又率先在安徽试点;进入21世纪,旨在搞活粮食流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老大难”问题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破解县乡财政困境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乡财县管改革,安徽依然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安徽财政管理水平正进一步提高。可以说,这不但为安徽财政奋力崛起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且,安徽财政当先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已经具备。

  据介绍,近年来,安徽财政改革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为安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理财观念实现新转变。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新理念,全面强化公共财政、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观念,指导全省财政工作。二是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财政收入连续跨上300亿、400亿和500亿元三个台阶,2004年达到520亿元,比1998年增长1倍,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三是财政保障能力得到新提高。2004年财政支出完成600.5亿元,比1998年增长1.5倍,有力地保障了机关运转、农业、科学、教育、社保等重点支出需要。四是财政调控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支持“三农”和“861”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五是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出口退税、所得税分享等改革全面推进,成效十分显著。

  但是,比较而言,安徽省财政发展水平与全国和中部其他省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总量看,2004年安徽省地方财政收入274.4亿元,在中部6省中,总量排在倒数第2位,仅略高于江西,比排名第一的河南省少154亿元。从人均看,2004年安徽省人均财政收入425元,比中部6省平均水平低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87元,居全国第28位;人均财政支出938元,居全国第30位,仅比河南高35元。从速度看,2004年安徽省经济增长12.5%,略低于山西、河南、江西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5%,增幅位居全国第7位,但在中部6省中低于山西、河南两省。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朱玉明说,“奋力崛起是安徽财政发展的最大任务。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安徽财政奋力崛起。我们相信,安徽财政具备当先发展的有利条件。”

  分析安徽财政当先发展的有利条件,朱玉明认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奋力崛起面临比较有利的宏观环境。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财政部制定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政策,为安徽省财政奋力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财政奋力崛起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安徽拥有不断升值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的资源优势和明显增强的产业优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的新阶段,“861”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一大批带动性很强的工业项目的相继投产,为财政奋力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基层财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局面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分配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一系列改革,使县乡财政振兴有了一定的财力和体制保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实施激励约束、强化财政管理等措施,县乡人心思进,形成了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良好局面。

  “这些有利条件,是推进全省财政奋力崛起的条件所在、潜力所在和信心所在。”

  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力当奋力崛起的排头兵

  做大收入蛋糕,力争财政收入再上台阶

  振兴县乡财政,夯实财政奋力崛起基础

  提高理财能力,提供财政奋力崛起保障

  深化财政改革,注入财政奋力崛起动力

  面对中部崛起赋予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机遇,安徽财政究竟应该怎样奋力崛起?崛起的着力点又在哪里?“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朱玉明说,“我们认为,必须突出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和振兴县乡财政两个重点,着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执政理财能力,实现安徽财政的振兴和崛起。”

  要理财就得先聚财,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财力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财政奋力崛起的主要标志。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是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永恒主题。

  安徽省财政厅提出,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力争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要坚持依法理财治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既不能越权减免,也不得虚增收入。要加强税源调查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强化主体税种和零散税种征管,加强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控,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抗税、骗税行为,加快非税收入征管机制改革,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征收管理,力争今年全省财政收入跨上600亿元新台阶,2007年全省财政收入跨越800亿,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

  县乡财政是基层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许多省市地方财政发展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目前,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多年困扰地方财政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成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而且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许多省市对此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广为关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为此,中央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明显缓解。中央财政在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从今年起按照“以奖代补”的思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安排150亿元对地方实施“三奖一补”政策。

  然而,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体制不完善、财力配置和财政支出责任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等原因,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了很多转移支付,部分县乡财政依然十分困难,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地方可用财力不足,刚性支出压力很大,历史债务包袱沉重。

  安徽省清醒地意识到,实现财政奋力崛起,首先必须要振兴县乡财政,夯实奋力崛起的基础。近年来,安徽省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县乡财政困难问题,通过发展经济培育财源,加大对县乡财政扶持力度,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改革等措施,全省县乡财政运行状况渐趋好转,财政管理逐步规范,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安徽的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增长慢,刚性支出压力大,财政供养人员多,历史债务包袱重等原因,不少县乡财政仍然较为困难,这已成为困扰该省财政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安徽财政奋力崛起的重要环节。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5年起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省县乡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财政运行质量显著改善;财政保障能力大为增强,干部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县乡机构实现正常运转,财政支持社会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债务管理监督机制基本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更加完善,财政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不久前,安徽省财政厅为此提出了《关于全面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推进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一是促进发展。认真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安排县级重点工业园区贴息和奖励资金,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健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对经济发展较快、税收收入增长多的县(市)继续给予奖励。二是完善体制。巩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成果,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下移财力,进一步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减轻负担。积极开展化解县乡政府债务试点,进一步减轻县乡政府债务负担,努力构建防范县乡政府过度负债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管理。扩大省对县级财政预算审查范围,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支出顺序,规范农村教育、卫生财务管理,实行乡镇机构和人员5年内零增长政策,对县乡新进人员由省级审批。五是推进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适应免除农业税后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和义务教育保障问题,促进乡镇村精简人员,调整区划,推进县乡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安徽省提出,实现财政奋力崛起,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政理财能力,关键是要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为全省财政奋力崛起提供坚实的保障。要依法理财,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保障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不断提高财政执法水平;要民主理财,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切实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科学理财,加快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化各项财政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在提高执政理财能力,为财政奋力崛起提供坚实保障的同时,还要积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为财政奋力崛起注入新的动力。”朱玉明强调说。

  据了解,在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改革、省直管县、乡财县等改革的基础上,安徽省将按照“分配更科学、支出更高效、管理更严格、监督更有力、服务更规范”的要求,深化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积极推进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公开补贴资金项目、数额及计算方法,确保各类面向农民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安徽省财政监督暂行办法》,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坚决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做奋力崛起的助推器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促进向农业强省跨越

  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促进公共事业发展,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

  安徽财政厅进一步提出,在中部奋力崛起,需要财政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职能,大力支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首先是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向农业强省跨越。毋庸置疑,安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但农业大而不强,必须努力使公共财政阳光照耀“三农”,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是扎实抓好免除农业税工作。安徽省今年起全面免除农业税,除了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外,省财政将努力解决县乡财力缺口,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政策宣传和监督检查,确保免除农业税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安徽省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支持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全省免除农业税和增加粮食直补资金达21亿多元,将使全省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43.8元。三是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试点,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健全农村特困救助体系,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范围。

  其次是积极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加快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稳健财政政策要求,积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资源三大优势,加快推进安徽经济崛起。

  一、大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在中部6省中,安徽最靠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可以通过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主动对接、积极配套,主动迎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承接东部产业、资本的转移;可以利用安徽丰富的人力、能源、交通、农产品以及科技、市场等资源优势,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速融入长三角,形成优势互补、双赢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大力支持“861”行动计划。“861”行动计划是安徽省打造加快经济发展新平台的大战略,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确保“861”行动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向前推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安徽各地资源禀赋各异,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构筑经济增长极提供了良好条件。要支持合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促进提升经济中心地位;支持皖江地区发展东向经济,打造沿江经济带和城市群;支持皖北地区加紧筹建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支持皖南地区加快“两山一湖”旅游开发,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四、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促进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财政政策公平待遇,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在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安徽省还提出,要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服务建设和谐社会。今年2月25日,在安徽省财政工作会议上,朱玉明表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安徽,是全省奋力崛起对财政工作的迫切要求。各级财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加强社会公共事业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加对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公检法司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生态安徽、数字安徽、信用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提高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改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社会事业机构改革和整合,研究制定支持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投资和管理政策,激发社会事业机构的内在活力和运行效率,推进全省和谐社会建设。

  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财政收支和税收手段,在预算安排上要更加关注民生,调节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份额和比例,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等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营造“橄榄型”的收入结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继续增加社保资金投入,强化社保资金监管,完善社保筹资机制。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社保关系接续工作,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率,推进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增强保障能力,力争使符合政策的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应保尽保。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养老、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