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潮流:现代行者,带着孩子父母一起上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4:02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除了亲身体会旅行的美好,也有愈来愈多的旅行者喜欢带父母、孩子一起同游。“带他们去这么多地方旅行,是感谢他们,在我们小时候曾用一部车带我们去好多地方,那时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看世界,现在我要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鲁嘉丽深思之后感性地说。如果说,带父母同游有着反哺、感谢父母终生辛劳的心情,那么带孩子上路,则是想借旅游打开他们世界的窗。我们干嘛不去北美走走?”“北美?怎么个去法?”“骑拉波特拉撒去啊,老弟。”一个23岁的年轻医学院学生格瓦拉,就这样和他的死党阿尔贝托跳上
一台500㏄重型机车,从家乡阿根廷出发,横越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5个国家,在1.3万公里的长征中见到壮阔丰饶的南美大地,也在每个村落见到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与阶级对立。他们和麻风病人握手聊天,也真实触摸到贫苦大众的需要,这趟南美之行唤醒格瓦拉内心最深的同情与怜悯,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大学毕业后,他没去当医生救人,反而去参加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甚至被沙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英雄,“格瓦拉传奇”迄今三十余年,仍未衰退。而他自己则是在那次的旅游札记,被后人整理为《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一书中回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超过我所能遇见。”电影版则震撼了许多人。是的,旅行是会改变一个人的,在这个夏季,我们应该为自己放个长假,展开一段新旅程。17岁就开始旅行的褚士莹也在《旅行教我的十一堂课》中说:“世界就像一位人生的导师,旅行则是我跟随着这位老师上的课。”

  不再满足于跟团购物

  不同的行程主题,凝聚了不同族群的旅者,形成另一种时尚。从早期的跟团旅游,走马看花,到后来的主题式旅游、自由行或自助旅行,旅行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展示了人们要求释放自己回归自然找回自我的迫切需求。心理学家吴静吉有一回和建筑师汉宝德同游芝加哥,在后者解说下,才知道芝加哥有这么丰富的景观,“旅游目的如果很明确,又有专人导览,一个城市可以从很无趣变得很有趣,”吴静吉说。除了建筑之旅,十几年来也陆续出现了博物馆之旅、戏剧之旅或音乐之旅,甚至跑去追寻古文明或节庆嘉年华,不同的行程主题,凝聚了不同族群的旅者,形成另一种时尚,因为再贵的主题团都有人报名参加,只要旅游内容品质够好够精彩。而作家三毛一系列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也在早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刮起“流浪风”,想自助旅行到外头走一走。许多人愈玩愈精彩,慢慢成为娴熟的行者。有些甚至进一步拍照、记录或写成心得日记,集结成书或是在网路上与人分享。像不断旅行和写作的褚士莹,常常写出发人深省的体悟。广告文案出身的李欣频,则是用照片与文案式的字句记录北欧与希腊的美。而热爱珍馐美食的韩良露与韩良忆姊妹,是在一般旅游书写外,用唇舌味觉来体验世界。叶怡兰则带着读者走进异国的面包店、红茶馆,一一品尝。

  从旅行中学习功课

  “或许就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才让旅行变得这样迷人。”《山居岁月》一书影响很多人。一个位居国际广告公司高位,事业和生命都处于巅峰的英国人彼德·梅尔,偕妻子与爱犬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过了一年悠闲自在的山居生活,随着时序的推移,享受了四季的景致,以及当地的美酒佳肴,也跟邻居建立深厚的友谊找到当地的生活哲学。很多人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忙碌紧迫的现代生活可以停一下,不一定要直线前进。原来,人生可以不要不断追求名利,在适当时机回归乡间,生活纯朴自然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作者自己在四年后都忍不住重回普罗旺斯,又写了一本《重拾山居岁月》。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彼德·梅尔一样,可以停下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度一年长假。但是从不同的行者的分享中,仍可感受到旅行对他们的震撼,从旅行中学到功课。现为自由文案与创意工作者的李欣频,就曾为北欧壮阔的景色深深震慑。有一回好不容易有机会搭了小飞机去格陵兰,从飞机上看下去,是一个一个的小冰点,实际上每个冰点都如同当年铁达尼号撞上的冰山那么大,但是从上往下看时,什么东西都变得好小好小,人当然更看不到,“就在那一刹那,我觉得人生没什么好计较的,也没什么好竞争或为谁生气,”李欣频十分感慨,因为视线拉高了,整个视野也不一样。因此她常常建议身旁的人,愈早、愈年轻去北欧旅行愈好,因为那会深深冲击一个人的生命,“它一直影响我的创意和价值观到现在,”她在28、30岁各去了一次,现在34岁。另一个旅游美食作家叶怡兰也曾在印度受到极大的震撼。那一回,她和先生到了印度的圣城瓦拉纳西,是到恒河朝拜必经之处,在那儿遍地是粪便、垃圾与垂死的人,火葬场就在河边。在那脏乱恶臭之地,叶怡兰却深深受到感动,感动印度人对他们信仰的执着,一辈子一定要到圣地恒河朝拜一次,和西方人讲究效率快速的价值观全然不同。一直在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叶怡兰在这趟旅程中,又再次受到震撼,不断和先生讨论:“我们想要有什么样的人生或生活?”“我们对人生最终的期望又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在旅程中碰到最冲击自己的事情。“我们出去旅行,即使拿着同一本旅游指南,到同一个城市去旅行,相信任何两个人的经验,都会截然不同。”褚士莹也在《旅行教我的十一堂课》中有类似的分享。“或许就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才让旅行变得这样迷人。”

  同游也是反哺

  现在我要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除了亲身体会旅行的美好,也有愈来愈多的旅行者喜欢带父母、孩子一起同游。工程师鲁嘉丽自己本来就爱自助旅行,后来也带父母到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享受各地的美景与风土人文。“带他们去这么多地方旅行,是感谢他们,在我们小时候曾用一部车带我们去好多地方,那时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看世界,现在我要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鲁嘉丽深思之后感性地说。她会为父母准备好足够的水、食物和御寒衣物,一路上注意他们的体力或膝盖是否能负荷,也呵护着他们的情绪。学建筑的她,更能为父母做极佳的导览解说,就算不会或不熟,也会事前做功课,或拿着当地的旅游手册,边看边翻译。现在已七八十岁的父母,很享受与她同游。如果说,带父母同游有着反哺、感谢父母终生辛劳的心情,那么带孩子上路,则是想借旅游打开他们世界的窗。一对在科技业工作的父母,带孩子从幼稚园开始旅行,每年出国一次,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在孩子的房里贴有一个世界大地图,上面插着许多旗子,代表他们已去过的国家。每次出国前,父母都会要孩子先做功课、找资料,研究将去的地方,到了当地则要他们带父母去玩,逐年培养他们探索世界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另有一对高中老师夫妇曾带两个小学的孩子去迪士尼乐园玩,但玩得很特别,不是陪他们排队玩不同的游戏设施,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玩,但父母会在某个定点休息,孩子如果有需要,可回来求救,中午就用身上父母所准备的钱买午餐。结果,姊姊会说汉堡的单字,就买到了汉堡果腹,而弟弟只会说可乐,当然只有可乐充饥,不过回来之后,弟弟发奋学英文。孩子和父母一样能从旅行学到许多功课。(吴若女)(子琦/编制)(来源:金羊网)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