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啤酒国际化才能做强(本报专访)(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3:53 人民网-市场报
中国啤酒国际化才能做强(本报专访)(图)
  产量世界第一,但生产企业多达525家,近七成产量5万吨以下。

  低端市场低价抵制外地啤酒入场,高端市场又因投入不足不得不拱手让人。

  近期,关于国产啤酒生产中使用甲醛为加工助剂的问题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之后,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但随着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宣布了对8家大型国产啤酒企业监督抽查结果,甲醛含量符合《发酵酒卫生标准》以后,事情渐渐平息。那么,这次的甲醛事件会给国内啤酒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国啤酒产业以后的发展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于近日专访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福泰。

  甲醛风波对行业影响不大

  “甲醛风波对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影响不大。”中国啤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福泰认为,最近有关啤酒甲醛问题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啤酒行业广大员工的震惊和关注,对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对我国啤酒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影响不大。

  杜福泰介绍,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实现了中国啤酒发展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成为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大国。到2004年,全国啤酒产量已达到2910万吨,增长幅度达15%,创近十年来发展的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623亿元,全行业创利30亿元。

  然而,此次甲醛风波大有被“国际化”的倾向。由于韩国曾向全国紧急收回中国啤酒进行甲醛含量检测;日本卫生部门也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调查。贸易专家担心,“韩、日的做法会不会产生扩散效应,即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会不会效仿韩、日,也禁止中国啤酒出口。”

  对此,杜福泰认为,甲醛风波对中国啤酒出口可能会有一点影响,但是不严重。因为现在啤酒主要还是内销,出口量很小,只占产量的0.5%。0.5%的概念就是15万吨左右,其中有50%以上由青岛啤酒提供,剩余的只有七八万吨,韩国日本两家总共也超不过这个数字。“中国啤酒行业将进入高速整合期,国外啤酒巨头纷至沓来,千万别被国外啤酒厂商利用,落入国外啤酒厂家的圈套。”他强调。

  截至2005年6月,我国啤酒产量达到1445万吨,同比增长7.3%。对此杜福泰秘书长告诉记者,甲醛风波平息后,好在啤酒消费市场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据他乐观估计,今年仍将是一个啤酒产销两旺的年头。

  地方保护是发展的最大阻力

  “目前中国的啤酒行业还处在‘春秋时期’,‘战国时代’还没有来临,‘三足鼎立’之说更为时尚早。”杜福泰认为,中国的啤酒市场还是诸侯割据,是非常地方性的一个行业。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是目前中国啤酒行业的现状,而要做强做大,兼并整合则是必由之路。

  杜福泰介绍,2004年,国内的啤酒集团也呈现了由低成本扩张并购向理性的资源共享和整合之路发展的趋势。此外,啤酒行业出现了新建啤酒厂的浪潮,一些大啤酒集团着眼市场合理布局,在难以找到理想合作伙伴之下,纷纷选择新址建新厂。据啤酒行业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建成或新建厂14个,生产能力可达到250万吨。

  “至于兼并整合集团化要进行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事情。”目前国家对啤酒行业的发展没有特别的扶植政策,基本上处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阶段,但政府转变职能转变还没有真正落实,对啤酒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啤酒行业税重利薄,销售一吨啤酒要向国家交220元的税,小啤酒厂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比如一个10万吨左右的小啤酒厂,每年向地方政府上缴的税收就达200多万元。因此,虽然有的啤酒企业赔本经营,但地方政府会通过一些返税措施,来维持企业的生存。

  截止2004年底,中国啤酒企业生产厂家为525家,其中年产量5万吨以下的小厂有348家。但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方小啤酒厂屡禁不止,阻碍了啤酒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品牌国际化任重道远

  “低档市场没有外地酒,高档市场没有本地酒。这是多年啤酒行业恶性竞争的产物:低端市场低价抵制了外地啤酒的进入,高端市场却因投入不足拱手让人。”

  杜福泰介绍,2003到2004年,国际啤酒巨头对中国啤酒业的投资再度出现新高潮,一改过去的经营合作,转向资本合作。据统计,2004年啤酒行业吸引外资2.5亿美元和100亿元人民币以上。

  杜福泰指出,中国啤酒人均消费量与世界人均消费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啤酒人均消费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消耗指标、技术装备、包装装潢、出口创汇、综合效益等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距离。

  而外国啤酒品牌中国化,一些国外品牌啤酒厂家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实行中外合资,走资本合资之路。像英特布鲁、喜力、百威AB等在中国的啤酒生产销售基本上实现了本土化。

  据了解,国际性品牌收购中国地方啤酒品牌,充分利用其廉价的生产成本和广阔的当地销售渠道来推广啤酒产品和品牌的战略,是有历史传统的。在欧美市场上,有实力的啤酒企业就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品牌扩张的。数据显示,英特布鲁收购石梁啤酒的价格约为每百升38美元,而安海斯啤酒收购哈啤的价格更高达每百升60美元。

  因此,杜福泰认为,中国啤酒必须走国际化,才能做强。从目前来看,中国啤酒国际化还只是一种设想,是中国啤酒行业下一步的战略目标。2004年,我国啤酒进出口数量与以往相比,均出现下降,其中出口价格不及进口价格的5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强中国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中国啤酒国际化品牌的塑造工作仍任重道远。

  《市场报》 (2005年08月01日 第十六版)

  作者:本报记者 郝涛 实习生 李楠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