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孙汝祥
“三位主讲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在今年下半年、明年以及更远一些的未来走向作了分析,三位主讲者基本上有比较一致的共识,那就是我们的宏观经济中有通货紧缩的苗头。”
7月30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如此总结“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
二次报告会前三位演讲者的发言。在第一场讨论中,三位演讲者——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分别就宏观经济上半年运行情况和未来走势发表了个人见解。
会上,卢锋公布,国内12家经济研究机构预测第三季度GDP增长率的简单平均值为9.23%,11家机构对第三季度CPI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1.47%。
林毅夫: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林毅夫认为,通货紧缩不能避免。中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尤其到第四季度、明年年初,很可能会再度出现通货紧缩,而通缩的苗头目前已经出现。他表示,即使有通货紧缩的苗头出现,但对中国经济整体健康发展还是充满信心。不过,有关方面对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仍需密切关注,并抓紧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中国经济早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
此前,林毅夫曾撰文指出,最迟到第四季度,我国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会出现负数,今年全年和明年也可能为负。中国刚控制了通货膨胀马上又陷入通货紧缩,是因为我国从1998年以来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形,并未因为2003、2004年的少数部门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而消除。因此,当宏观当局将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过热部门的投资增长控制住,并且,当这些过热部门的投资变成供给或生产能力时,少数几个在前两年价格上涨的部门止涨回跌,原来价格下跌的部门继续下跌,再度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形也就不可避免。
林毅夫预测,今年和明年的消费增长率会维持在7%或更高的水平,今年投资增长率至少是20%,明年至少是15%,因此,今年的GDP增长率应该在9%左右,明年不会低于8%。
他强调,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背后的原因是生产能力全面过剩、供给全面大于需求。要最终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必须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就目前而言,关键是要启动需求存量,特别是将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有力地释放农村已有的实际消费能力,解决产能过剩,增加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
王建:生产过剩值得警惕
“我同意林教授通货紧缩的逻辑判断,今年四季度估计会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但是发生生产过剩应该在2007年。”王建说,“今年保九,明年保八,今明两年都没事,要有事就在2007年。对2007年要发生的事情一定要警惕,2003年到2007年这一轮的投资高峰在2007年要到头了,到那时我们就会出现大量的生产能力投放的情况,会产生生产过剩的问题。”
王建认为,今年上半年需求仍在高水平上增长,而只要需求的增长速度很高,经济增长速度就降不下来。但由于供给的增长速度比需求的增长还要快,所以企业的效益指标会很差。这样的情况会延续到下半年,所以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他预测,今年的GDP增长速度为9.3%到9.5%,由于明年投资、消费、出口的情况都要比今年差一些,所以明年的GDP增长速度应该是8.5%的水平。
他表示,2003年到2007年这一轮的投资额是非常大的,并且它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2004年,非国有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5%,今年一季度,非国有企业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到71%。非国有企业投资比总的上升使得投资的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如果总量很大,投入产出比又很高,那么这一轮能释放出来的生产能力我们真的不是很清楚。”他认为,现在已经有了生产过剩的征兆。
王建说,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了相对的过剩,要解决过剩问题当然应该从解决收入差距入手。但是解决收入差距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两年过后我们就可能面对生产过剩的问题。
“怎么对付生产过剩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个新课题。”王建说。
袁钢明:通货紧缩趋势明显
“通货紧缩已经临近。”袁钢明说,“现在的价格是全面下落,我们估计,即使现在生产还比较高,但是它一定会造成整体上的封杀、下落。而且根据前面的价格来看,有几个重要的价格已经变成负数,这是通货紧缩时期最重要的证据。”
袁钢明表示,今年三月份,工业品的生活资料价格增长已经变成负数,消费价格和零售价格也都已下降入通货紧缩的警戒区。而原材料、生产资料的价格又会被生活品和消费品价格的下降拉下来,六月份生产资料的价格也降了下来,现在连投资品都由高涨变为下落了,产成品资金也在下落。
他认为,这两年中国经济比较热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的高热。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了消费需求和食品消费的提高。食品价格的上升带动了经济的上升,但如果食品价格下降,就会带动经济的下落。而正在降温的房地产则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在降低房地产的高热的同时把经济也拉了下来,二是可能伤及无辜,把正常的消费也拉下来,而这会造成工业企业效益的下降。
袁钢明认为,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时期已经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