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都是活雷锋 股改标准之争是利益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1:01 中华工商时报 | |||||||||
刘杉 因为李青原的一句话,致使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争论再起。 股改究竟该不该有标准,恐怕没人敢说没有,但标准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个官方的说法。
尚福林曾经破天荒地搞了个新闻发布会,除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也没说出什么道道。 股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开始了。 说起改革问题,很多人都怀念体改委,也都希望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依然再有一个超部门的机构出现,以维持各方利益的均衡。遗憾的是,现在的政府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都是部门在推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部门利益的痕迹。 股权分置改革也一样,证监会无法站在一个超然的地位来处事。 我在1月27日曾经写过一篇评论,题名是《谁来“监管”股市监管者》,主要观点就是,中国股市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股权分置问题,而是首先要搞清楚国家与监管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即国家,或者说是代表全体纳税人的政府,如何“监管”监管者。这个问题,是利益博弈和公共政策选择的核心问题。中国国情特殊,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事实上是国家利益的代理者,也就是说国家与监管者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这就提出博弈论中的一个命题,即委托者如何监督代理人,国家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代理人所损害。按照经济学理论,代理人都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为代理人是理性人。所以,在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代理人“以国家的名义”干着损害“国家的利益”的行为。 我在那篇评论中讲了一个经济学的模型,即假设监管者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的效用最大化为:政治利益最大化+租金最大化。也就是说,股市的监管者具有双重利益目标,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既追求政治利益,也追求经济利益。出于利益的综合考量,理性人在不同的利益偏好下,会做出不同的利益选择,有时偏向投资者,有时偏向融资者。 很多人提出疑问,李青原到底代表谁的利益,她是否为资本的代理人。对此,我不了解,也不做评论。但如果从理论角度看,作为官员的李青原必然有追求政治利益的驱动。李青原在讲话中强调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心,就是一种讲政治的表现。此前我说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心是要解决股市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但党中央要求干事的人要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去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才是该做的事。 什么叫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很简单,就是给投资者和融资者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那么,现在的股市状况符合谁的利益? 谁的利益都不符合,连官员们所追求的政治利益都没有实现,这才出现李青原为改革低效率的结果找说辞的举动。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设定利益最大化的方程,一个是建立成本最小化的函数,这两个方法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成本最小,利益最大。李青原就是要减少成本,减少政治上的成本。 再来说刘纪鹏的观点。我在上周五说过,刘纪鹏的观点也不对。 从某种角度看,刘纪鹏代表了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当然最希望股价上涨了,谁不想赚钱哪,何况投资人也不都是东北人,没有那么多的活雷锋。 但刘纪鹏思考问题的角度仅仅代表了一方的利益。股改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市场。因此,衡量股改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从各方利益平衡的角度来制定,最终要以是否建立了一个有效率的资本配置市场来评估。这样看来,刘纪鹏不是一个考虑问题全面的学者,只能说是一个代表着一方利益的人士。 股改方案的讨论者和参与制订者,都是股市利益中人,不管他追求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结果是很难发表公平全面的观点。这是中国进入利益集团博弈时代,公共决策特有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足怪,不可怕。但决策过程一定要让大家明白,谁的利益是什么,谁该不该得到,该得到多少。游戏规则清楚了,权利边界清楚了,事情才可能开始做。 而股改没有做到这一点。 至于尚福林“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说法,恐怕也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把股改这支“箭”,当做“巡航导弹”的话,发射的人应该明白,“弹道”是可以修改的,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到。又有这个智慧?(1C3)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