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烟四起的中国连锁零售业市场,沃尔玛前景如何?
沃尔玛首家上海店开张,引发诸多关注。这不仅因为沃尔玛作为世界连锁零售业巨头的身份,更因为沃尔玛已经开始放弃美国做派,向中国消费模式妥协。
这是由消费模式倒逼出商业模式的典型。
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之初,沃尔玛就像一个古板的绅士,保持美国本土做派。比如,沃尔玛坚持郊区开店模式和商业二三线城市布局,将大卖场开在城乡结合部和社区,被戏称为“农村包围城市”。又比如,沃尔玛坚持由一个统一的结算中心缴纳各地分公司的税收,而不是在营业地缴纳;还比如,沃尔码开了不少山姆会员店与社区店,坚持不收供货商的进场费,配送中心建设在前店铺发展在后等等。
沃尔玛的特色虽然不少,但在中国的发展实在不算成功。这些在美国本土行之有效的模式,一旦克隆到中国,难免水土不服。有数据为证。2004年底,家乐福的销售额为162.4亿元,沃尔玛为76.3亿元,至今仍处于亏损之中。
郊区模式与山姆会员店原是为了美国有车阶层购物预备的,但“沃尔玛大叔”没想到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将逛大卖场当作休闲的手段。而由设在深圳的统一结算中心缴纳各地分公司税收的做法,使沃尔玛在深圳以外成为不受欢迎的店家———原因无他,各地在税收上无利可图。而沃尔玛引以为豪的全球物流系统,尽管备受业界推崇,却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供货商没有实现完全的业务活动数据化,以及受政策所限卫星系统不能发挥作用,部分成为摆设。
结果可想而知,沃尔玛的盈利远远落在家乐福等连锁企业之后,不能不以学生的姿态迎头赶上。幸亏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商业取向本就充满牛仔的冲劲,起家靠的就是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的创新。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连串的变化:开设的店铺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商圈;山姆会员店、沃尔玛社区店逐渐被舍弃;一部分沃尔玛店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将在当地缴纳;采购与中低层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本土化;连进场费都用开业免费送货的方式在私下得以回收;他们甚至在店堂内贴上对联、剪纸、挂上鞭炮,以渲染中国味。
当我们走在城市街头,看到不再具有美国特色的沃尔玛大卖场时,也许只当作logo不同的又一个家乐福。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这样的一个沃尔玛才有可能尽快盈利。
在消费者面前,再傲慢的商人,也得低头。
作者:叶檀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