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饶的地区,历史上就一直属于长江三角洲。从财政收入上来讲,农业时代的长江三角洲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苏”即苏州,“湖”为湖州,足见其对中央财政的贡献。而工业文明在长三角的登陆,一开始也是看好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外来投资的集聚和微观管理的水准,使长三角的地位由国家财政的贡献者提升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火车头之一的层次。
目前,长三角的具体形象已经被很多西方媒体描述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而在国内,长三角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公认最为领先的。尤其在过去的5年间,国际直接投资者纷纷看好长三角的区位条件和已有的硬件基础,加上长三角地区本地人才和更主动地对外开放的影响,已经有100多家国际制造业巨头的地区总部新建或迁移至此。
这里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如何得以破解,在这方面学者们有过很多研究。《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主编赵晓雷教授就提出了共同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以促进统筹发展的观点,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目前,各地“十一五”规划都在进行最后的编制,国家发改委也有对长三角区域进行整体布局的设想,预计再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有初步的框架正式出台。这对于今后长三角区域更加理性的发展,当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真正能够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要素,除了共同规划以外,还有联合产业的推动。从这个角度来看,长三角区域必须大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以形成更多的联合产业来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为什么要在长三角区域推崇现代服务业呢?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区域各方面的时机都已经成熟,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需求。和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占用的土地资源较少,而且具有可控制性。比如,一家钢铁厂要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只能再圈地再建新的高炉,而一家银行的融资业务如果大规模扩展,它需要的是提升商务楼里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专业网络的容量。两厢用地的比较,显然后者更胜一筹。更何况,制造业对于城市电力的消耗,在长三角区域已经影响到了夏季居民正常的生活。我认为,产业能耗替代是合理谋划区域能源市场的关键,很现实的选择就是扩大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形成少耗能、多产出的发展新格局。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而提供各种服务要素的行业,它和为生活而供应各项社会便利的传统服务业有明显的差别。现代服务业经营范围广、产业链长,往往是跨区域和跨国运营的,它直接关系到制造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分工与地位,也决定着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说,传统服务业在长三角单一城市还可以独自成长的话,那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城市之间的限制,实现全区域的服务要素联合互动。也只有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长三角的各个城市在各项功能上才会实现接轨。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地理上的长三角区域成长为经济上的第6城市群的催化剂。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7月29日 第十三版)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 王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