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义伟
一手限制台商一手阻挡大陆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从1978年至2005年6月,整整26年半的时间,两岸经贸交流总额达到4464.55亿美元,其中台湾顺差总额为2997.99亿美元。26年多的时间内,从198
7年开始,两岸贸易额年年都是正增长,其中最近的2002年、2003年、2004年,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今年1至6月,两岸贸易额为4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台湾方面的顺差为255.8亿美元。
截至2005年6月,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6028个,实际使用台资407.8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台当局设置重重限制
虽然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由台湾当局设置障碍造成的严重不对称。
在两岸先后入世后,大陆不但对台湾履行了作为世贸成员的所有开放义务,而且,大陆方面还有具体的法律法规,鼓励、保护台商的投资和台商的权益。
反观台湾方面,在两岸人们最为关注的三通问题上,迄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开放措施。不但如此,台湾当局还设置种种限制措施,限制大陆产品、投资的进入,限制台商到大陆投资。
在台商投资大陆方面。台“经济部发布了《大陆投资负面表列-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等》,其中禁止对大陆投资的农产品有236项,制成品102项,还有众多的服务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的限制性措施,不但导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升高,更重要的,严重影响了两岸的产业协作与升级。
台湾当局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限制对大陆出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资本产品,限制对大陆投资的产业与生产环节,企图维持台湾处于产业高端、大陆位于低端的分工格局。
这样一种布局,看起来让台湾掌握了上游的、主动的地位,但是长远看,大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和“世界工厂”所蕴藏的消费能力、市场信息,是台湾完全不能相比的。台湾将所谓的产业高端部位留在岛内,最终会因信息的闭塞、市场推广渠道的迟滞,难免底端化、边缘化的结果。
台湾当局何时改弦更张
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先后到大陆访问之后,两岸经贸交流问题尤其是连战主席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问题,又一次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
现在的问题是,台湾当局何时能够改弦更张,真正开放三通,让两岸经贸交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很多专家学者,对此给出了一个消极的预测。原因是他们对陈水扁当局、对民进党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不但专家学者,台湾民众也没有抱很大的希望。7月初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认为经济不景气最主要原因是民进党的经验能力不足,有48%的受访者更认为陈水扁和民进党没有能力振兴台湾的经济。
台湾《联合报》不久前发表的社论,更明确指出,当大陆在“和平崛起”时,台湾却似正在内斗与内耗中“不和平地衰落”。
该文指出,相对于大陆经济的跃进,台湾的经济却在方向上陷入迷惘,在两岸政策上陷入空转。更不幸的是,近十年来夹杂着省籍情结、“统独”争议、政治权谋、个人恩怨的“政治口水”,既淹没了理性讨论,更摧折了企业的信心与人民的希望。
文章认为,台湾经济要振衰起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调整两岸政策。现在的大陆变成了一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台湾必须务实,在经济上及政治上调整两岸关系,与这一部“引擎”追求双赢,创造台湾的第二次经济崛起。
虽然台湾民众和舆论向台湾当局发出一次又一次诚挚的呼吁,但是,一直到目前,陈水扁当局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变两岸经贸政策的迹象。
不但如此,7月26日,陈水扁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声称,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不是大胆西进也不是全面开放,如果两岸经贸不能有效管理,宁愿不要开放。
陈水扁此番谈话,随即遭到岛内在野党和专家学者、媒体的强烈批评。虽然陈水扁所谓的“宁愿不开放,是毫无道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样的表态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目前的陈水扁当局,没有开放三通的意愿。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台湾当局如何阻挡,也挡不住两岸经贸交流的大潮。
当然,如果台湾当局改弦更张,开放三通,两岸经贸交流将迎来繁荣灿烂的春天。这样的前景,几乎不可能在陈水扁当政的时候出现。2008年之后会不会出现?是一个待解的谜。(29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