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来,由于高温侵袭,用电压力不断加大,一些省市已经开始拉闸限电。同时,“环保风暴”继续推行,违规电厂纷纷落马
热电能够同时发热发电,既能缓解用电压力,也相对环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急需的行业,在我国几乎走到了死胡同
外资热电在政策的限制下,销路无法得到保障;本土热电面对水涨船高的煤价,利润不断降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让热电企业的环保性能面临新的挑战……
①
外资热电全线撤退
在外资滚滚进入中国之时,热电领域的外资却在全线撤退。外资可以和我国政府签订投资电厂的协议,但是不保证电价和上网小时数,“利润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很少有外资愿意进来”
2005年7月5日,美国联合能源公司宣布,董事会已经批准对其在中国经营的资产进行剥离,打算卖掉中国境内的10家热电厂。该公司首席执行官Bill·Harvey指出,公司通过评估大量的可投资选择,最终决定退出中国市场,这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
联合能源的退出,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就在外资滚滚进入中国,各界惊呼“狼来了”之时,热电领域的外资却在全线撤退。
2004年3月,美国电力公司以2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持有并经营的河南南阳浦山电厂70%股权转让给南阳市能源投资公司。首家以BOT方式进入中国发电市场的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转让其持有的广西来宾电厂B厂项目40%的股份,之后宣布撤离中国市场。美国赛德能源在中国的代理公司也出售了东莞厚街电厂、唐山热电和蒲圻赛德发电有限公司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头美国迈朗公司出售了其在山东国电和广东沙角某电厂的股份,并撤销了驻中国办事处,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外资在这一领域纷纷却步?中国热电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振铭为记者作出了解答。
王振铭说,当年外资进入中国热电产业,是和地方政府签订的采购合同,以保证生产出来的热和电都有处可去。但是后来,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地方政府不具备这种权限,因此原来的合同只能作废。外资电厂的电无人收购,加之煤价高涨,终于失去了利润空间,纷纷撤退。“在这件事情上,政府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信用度遭到了质疑”。
王振铭同时表示,中央作出这样的决策,是由于我国电力曾经过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过了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电减少,生活用电增加,总体用电量减少,造成电力过剩。因此国家出台了一些限制发电厂的政策,外资热电厂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现在的情况是,外资可以和我国政府签订投资电厂的协议,但是不保证电价和上网小时数,“利润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很少有外资愿意进来”。
②
本土企业九成亏损
中国热电专业委员会顾问王振铭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90%的热电企业都在亏损。2005年3月,多家热电企业在苏州联合召开会议,几乎所有与会企业都提到了煤价与电价、热价涨幅的失衡
然而本土的热电企业并不会因为外资的撤出而得到任何好处,王振铭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90%的热电企业都在亏损。
2004年,煤价一路飙升,而电和热的价格则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使得热电企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难熬的年头。2005年3月,多家热电企业在苏州联合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在苏州会议上,几乎所有与会企业都提到了煤价与电价、热价涨幅的失衡。
比如淄博热电集团,该集团是在“六五”期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重点节能示范项目基础上扩建的集团公司,担负着淄博市五十余个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用汽和大部分城区居民的采暖用汽。
2002年开始,煤炭价格持续攀升,2003年、2004年涨幅较大,2004年标煤价达600元/吨,是2003年的140%,同时生产用水价不断上扬,环保费用逐年增加,并且因机组老化,维修费用也逐年增加,造成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是电价、热价没有随成本联动,电价为0.35元/kWh,热价为22.83元/GJ,致使企业利润空间大大缩小。
虽然热电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供给的电力通常不占地方电源的主要部分,但也达到了10%以上,在一些省市甚至超过了20%,作用不可忽视。大范围亏损将导致热电企业不愿发电,势必影响电力供应。由于热能无法远距离传输,热电厂通常规模较小,截至2003年底,全国6MW及以上热电机组2,121台,发电总容量4,369万KW,平均单机容量3.4万KW。热电机组承担了全国总供热蒸汽的65.89%,热水的32.66%。其供热能力可满足全国需求的72%。
上海化工区热电联供项目是该市今年最大的新增电源之一,6月底顺利并网发电。据该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虽然还没有正式运作,但从6月底到7月上旬,该热电厂已经为缓解高温期间的电源压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振铭表示,热电联产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是应该受到重视的。据悉,火电发电的能源效率为35%,而热电则在45%以上,属于节能环保型电厂。北方有很多采暖小锅炉,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并且污染十分严重。如果废弃这些小锅炉,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统一发电发热,则除了效率得到提高之外,热电厂具有的除尘设备,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污染。
③
惟待政策东风
“政府部门可以算一笔账。与其一方面拉闸限电,一方面没有具体措施来增加电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不如给热电企业补助,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利润,多发电。这样对政府来说,肯定是合算的。”
面对困境,热电企业对于国家政策性调整价格应对煤价飙升及其渴望。王振铭也告诉记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有利的政策,对热电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有利的政策主要包括“煤电联动”、“煤热联动”、“政府补贴”等,另外,专业委员会正在为热电企业争取减税。
事实上,国家在2004年已经因为煤炭价格上涨调整了电力企业的上网电价,下达了上调发电企业上网电价0.007元/kwh的文件。
但这次调整并非针对热电企业,因为文件中规定,调价范围是指燃用国家统配煤炭和电力调度为省级电网的发电厂。而燃用市场价格煤炭同电网的地方调度电厂(包括热电厂)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
不利于热电发展的政策尚有其他。比如发展热电联产的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若与
火电企业一同竞价上网,则优势全无。又如目前的电力增值税制度未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无论是否节能环保一律照章纳税。特别是在煤炭增值税13%、电力17%、运输10%的条件下,由于煤价运价上涨造成燃料成本在整个电价构成比例不断高升,热电企业仍将自身增值部分按17%纳税。
在针对热电产业的一份“两会”提案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煤、油、天然气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施“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但目前的形势对于能够有效节能的热电联产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一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继续鼓励热电联产的发展。
该提案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热电企业应与火电企业同样享受“煤电联动”的待遇;地方政府应该实行“煤热联动”;应坚持“效率为本”,支持环保,将热电与火电区别对待,不一起竞价;在税制改革中给予热电企业减免税优惠;热电企业应同样享受国家计划电煤指标,保证效率等等。
所幸,政府部门已经对热电联产问题开始有所动作。2004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供热企业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8号)》,规定2003-2005三年对居民采暖免缴增值税。
一些地方政府也认识到了煤电联动、煤热联动对热电联产的积极效应,并采取了具体措施调整热价。2003年的减电价,浙江省物价局推迟了4个月(从1月1日推迟到5月1日);2004年4次上调上网电价,3次上调热价;2005年7月1日,上海市今年首次煤热联动正式执行。
除去调价,政府补贴也是一种能够立竿见影的办法。比如浙江省就一直在对热电企业进行补贴,使得整体状况有所好转。王振铭说:“政府部门可以算一笔账。与其一方面拉闸限电,一方面没有具体措施来增加电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不如给热电企业补助,让他们看到这个行业的利润,多发电。这样对政府来说,肯定是合算的。”
④
10%,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嵊州新中港热电公司2004年前期因为煤价上涨持续亏损,但是后几个月由于技术更新、新机组投产而迅速扭亏为盈。
该公司总经理谢百军告诉记者,政府补贴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热电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靠技术革新
热电厂总体亏损严重,但仍有10%的热电厂经营良好。在几乎相同的政策条件下,这10%的成功,是值得深思的。
王振铭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嵊州新中港热电公司,十分感慨。这个公司2004年前期因为煤价上涨持续亏损,但是后几个月由于技术更新、新机组投产而迅速扭亏为盈。
记者致电该公司总经理谢百军,他认为政府补贴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热电厂走出困境的关键是靠技术革新。
他说:“通常只有在缺电的时候,为了促进热电厂供电,政府才会补贴。但是总有一天,电力会平衡甚至供过于求,那时补贴就会不复存在,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竞争力,肯定无法生存。也有一些热电厂,虽然领了补贴,但是技术太落后,还是倒闭了。政府扶持只能短期解决问题,热电企业必须让自己的翅膀长硬。”
电力供不应求,供热大幅增长,煤价迅速上涨(从往年的200多元,2003年的300多元,上涨到了600多元),电价基本不动(2003年5月减了0.033元/kwh,2004年1月加了0.007元/kwh,6月加了0.04元/kwh)———这是该公司2004年所面临的状况,亏损持续了半年多。
直到当年8月,转折点来临,该公司4号机投产。从那以后,情况逐步好转,全年达到收支平衡。据悉,4号机投资两亿多,能耗为浙江北仑电厂的一半一下(该厂能耗原为浙江省电厂最低)。
谢百军表示,既然煤价不降,那就只能靠新机器新技术来提高功率、节约成本。据悉,近几年来,该公司共进行了30项技术改造。除此之外,该公司还以降低热价来吸引顾客(由于全省热价整体上调,酌情降低并不会影响利润)。
2004年,该公司全年供热量增幅达35%,供热月销售收入首次与售电收入持平。目前,每月纯利润达到200多万元,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也能良好运作。谢百军告诉记者,预计2005年可以创造建厂20年来最好的经济效益。
什么是热电
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与热电分产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燃料利用率,是全球公认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997年11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国家鼓励“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能机组的利用效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
2000年,为落实《节能法》,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四委部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作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明确了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具体办法。
2004年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发展热电联产作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他山之石
1、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对热电联产优惠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2000年丹麦热电联产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61.6%,供热量占区域供热的60%。2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3%,而能源消耗实现零增长。
丹麦很早便制定了集中供热的法规,城市的供热规划由中央政府批准,强制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不搞竞争。从法律上解决了热电的电力上网问题。后来还规定热网工程费用可以从政府得到30%的补贴。
1990至1995年期间批准建设的150万-200万KW的新建电厂全部为热电厂。政府对热电工程给予2%的利率。对使用天然气的热电厂,政府给予30%的无息贷款,在投产年内给予0.07克朗/千瓦时的补贴。
1996年在工商业中引入环保税。税收所得作为投资拨款返还给工商业。其中40%的款项将发放给工业热电联产。
2、美国
1990年后在放松对公益事业管制的呼声中,允许热电厂将其电力直销用户,电力公司只收相应的“通道”(电网)费用。
1998年美国燃气在热电联产发电量1950亿千瓦时,占热电联产总发电量的64%,燃煤热电联产占总发电量的17%,可再生能源占13%。
美国计划2010年前再增加46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小型热电联产能力翻一番,达到全国总发电能力的14%,而到2010年则达29%。
对于发展热电联产的优惠政策的建议具体集中在3点:(1)给予热电项目减免10%的投资税;(2)缩短热电资产的折旧年限;(3)使热电项目获得经营许可证的程序简单化。3、英国
1999年,英国宣布热电联产的目标是:到2010年生产能力要翻一番,达到10000兆瓦。
为达此目标,英国政府在2001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免除气候变化税;免除商务税;高质量的热电联产项目还有资格申请政府对采用节约能源技术项目的补贴金。
英国从2001年4月1日起,工业和商业用能源要缴纳气候变化税。初步税率将使电费提高0.43便士/千瓦时,煤和燃气费提高0.15便士/千瓦时,而热电联产用户将可避免对上列项目征收税款。4、日本
日本将热电联产作为21世纪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设施,因此制定了相关的法令和优惠政策保证该事业发展:《供热法》、《城市规划法》、《防止公害法》和关于推动热电联产发展的指导标准等。明确规定在新建和改造3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物时,一定要纳入到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优惠政策有鼓励银行、财团对热、电、冷系统出资、融资,并进行减税或免税。对供热设施,投产年折旧按30%计算,并减免税7%。免除与供热行业用设施有关的事业所得税。政府对热电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年利率3%(一般工业为6%)和补贴。
(本报记者黄靖整理报道)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7月28日 第八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婧 发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