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管理的根留住
吴仕逵
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的德鲁克主张: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因此,管理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原因是管理好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而管理好别人到未必。直到现在,这确实还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因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组织中的主力,美国人就愿意花20万美元培养一名博士。但和体力相比,智力的工作本身难以显现,有效性就必然成为衡量智力工作绩效的标准。德鲁克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代言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文明进步刺激下管理者性质和内涵的变化。
这样的管理者只要在位一天,就不能忘记自己的标准。他不是别人的上司和监工,他存在的价值在于影响整体绩效,他要追求自身有效性的最大化。但是,只有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是有效的。组织固然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但是,如果没有影响力,管理者本身就无效。因此,是否有效是新时代管理者普遍面临的尴尬。
张瑞敏甚至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旁观者”德鲁克,应该说是真心的。该书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就承认:“德鲁克的思想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当然,德鲁克再怎么“卓有成效”,毕竟只是他自己的事,读者的问题是,如何借来德鲁克的火,点亮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MBA是什么?
——管理大师对MBA教育的反思
杨沛霆
作者在自序的第一句就谈到:我教过15年MBA课程,但我自己没有MBA学位。并表示自己宁愿降低工资也不愿再讲MBA课程,因为他感到目前MBA课堂的教学与企业经理人的业务、能力要求存在太多的脱节。最直截了当的说法是:学历永远是一个人步入社会、掌握系统知识、奠定自己今后工作基础的重要过程的标志,但它与能力是不能等同的,尤其是管理这个学科重在实践,更需要提醒人们摆正学历与阅历的关系。
在我和国内的企业家的谈话中,他们几乎都表示学过MBA,或看过教材。但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我读MBA的目的是要这个能跟我一辈子的学历证书,和在学习中交朋友,至于MBA课程,不是最吸引我的。”
对MBA教育的反思,可以说大师的话一针见血。作者在书中说:工商管理教育不能给人们留下关于管理的扭曲印象。管理应该是一种实践。他将大量的管理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对管理教育进行反思重构,把管理教育与管理开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总之,让我们看到管理学的真面目,在实践中成长,才是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管理者而非MBA》亨利·明茨伯格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市场报》 (2005年07月15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