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乐摸(Lemo):图象代替文字 记录自我生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08:56 经济参考报
  你还在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每一天吗?或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在特意选好的背景前照一些中规中矩的相片?如果你不能满足于这样日复一日的形式,不如拿起简单的相机,用绚烂多彩的照片还原本来绚烂多彩的生活,加入“乐摸”(Lemo)一族。

  无需技术 只要精神

  “乐摸”源自Lemo一词,后者是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前苏联的一种老式相机。Lemo相机,最初应用于苏联间谍部门,体积小,操作简便,可以日夜拍摄而无须闪光。由于该相机对于红、
乐摸(Lemo):图象代替文字记录自我生活
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用正片冲出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

  1991年,两个奥地利维也纳的美术系大学生在捷克度假时发现了一架旧款的Lomo相机,并惊喜于照片冲洗出来的效果:鲜艳的颜色,朦胧的景象。随后,Lomo开始成为时尚新宠。1992年,第一个Lomo组织LomographicSociety在维也纳成立;1997年,第一次Lomo世界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上一面108米的展示墙,展示了1.5万张照片,震惊了当时的欧洲摄影界。Lomo风潮自此席卷全球。

  由于Lomo相机本身的缘故,用Lomo相机拍出的照片一般色泽异常鲜艳,而Lomo摄影的特点正源于此。现在的Lomo相机已经从最初的一款增加到了二十几款,大多是根据最初型号的特点衍变扩展而来的。比如有的具有9种不同颜色的滤镜,可以刻意突出相片的色彩效果;有的则加强了拍摄时的晕映和漏光;还有所谓的“四眼”相机和“八眼”相机,可以在一张底片中拍出四格和八格的相片,令拍摄的物品产生动感。

  与早前不同,现在,Lomo已经被Lomo一族理解成了一种拍摄时的态度:不在乎光圈和对焦,不考虑构图和角度,随心选择对象,肆意按下快门。

  以这样的态度拍出来的照片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按照传统的摄影标准,这些照片多是失败品:人物不完整、光线对比过强、景象不清晰等等,看上去似乎摄影者都是些疯子。对此,摄影者们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照出来的,才是真实感觉的表现。

  “我爱上了一种精神!”身为“乐摸”爱好者“饼饼”这样评价自己的Lomo生活。

  我拍 我喜欢

  “饼饼”的真名叫吕嘉佳,“饼饼”只是她的网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网友认识到了Lomo相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她已经是北京“乐摸族”中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在饼饼看来,“乐摸”是记录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就如同原来没有相机时候的写诗、写日记、杂文、小说那样。只不过现在用图像代替了文字,用形象代替了抽象而已。

  而让饼饼觉得不同的是,在用“乐摸”记录生活中或惊奇、或感动的一刻时,得到的效果往往更让她觉得惊喜。比如,一个彩色的更衣室,早上拉开窗帘时暖暖的阳光,又或是冬天供暖烧煤的浓烟……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似乎平常,但又可能通过“乐摸”镜头变得与众不同。

  由于“乐摸”相机的特点,并不准确的对焦和独有的色彩效果,让饼饼感觉到照片有种没有修饰的真实与亲切感。“用我的思想,我的方法表现出来。”饼饼说。

  饼饼的感受在“乐摸族”中极具代表性,按照“乐摸族”自己的话说,“乐摸”的最大特点,就是模糊和意外。由于结构简单,所以效果肯定不会像数码相机那样精确,那样循规蹈矩,随之也就有了一种不刻意的模糊;由于是胶片相机,所以拍摄者不可能马上知道结果,随之也就多了一份等待与意外。即使对着同一个场景按下两次快门,拍出来的也可能是曝光完全不同的两张照片。

  “乐摸”可以令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情景出现梦幻般的效果,如炫色的天空、光影重重的人群、在奔跑的雕塑……这种意外,往往是电脑处理不能及的。

  就如同饼饼告诉记者的那样,“乐摸”照片不会有一个准确评价标准,照片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但却有着各自的思想表达。“只要是记录我们的生活,捕捉到精彩的瞬间,能让我们感动的、自由的、快乐的照片,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如果没有网络,很难想象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乐摸一族”有多困难,毕竟他们只是人群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现在,“乐摸族”的照片不但可以作为自己生活的记录,也正在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份惊喜和意外。

  饼饼就认为,网络不但给了她一个展示空间,而且还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网络,身处地球不同角落的“乐摸族”可以相互交流,欣赏彼此的照片,感受对方看世界的角度。

  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在欣赏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拍出的照片时,大家都会感到新奇和好玩。饼饼曾经在国外比较有人气的Lomo论坛上发过照片,来自不同国家的“乐摸族”都很喜欢这些照片,甚至猜测这个业余爱好者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同样的,对西方“乐摸族”的照片,中国玩家们也会感到审美差别的存在。

  事实上,东西方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形式造成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别,都会明显地表现在胶片之上。西方人的照片多的是灵光闪现的、夸张的、惊奇的、让人兴奋的场景;而东方人的照片,大多数比较含蓄、安静、内秀。

  作者::勾晓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