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手机“辐射”概念有误(视点)(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1:25 人民网-市场报
手机“辐射”概念有误(视点)(图)
  手机到底有没有辐射,使用手机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是手机制造商与消费者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一些国外的实验室部分试验报告的发表,关注这一话题的人愈来愈多。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Engineers)院士及国际电磁安全委员会射频组主席周重光博士。周重光认为———

  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争论愈演愈烈。一些国外的相关实验室关于手机使用与人体健康的报告一经公布,便会马上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

  对于消费者而言,手机为他们的日常通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便利的同时,他们也在为自身的健康担忧。手机到底有没有辐射,会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就此问题,记者近日通过国际长途,电话采访了身在美国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及国际电磁安全委员会射频组主席周重光博士。周重光曾任该组织人与辐射委员会主席,并为《生物电磁》期刊射频副主编多年。

  周重光认为,说手机有“辐射”,这个用词会产生误导。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磁环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产生电磁辐射,阳光也是电磁辐射。此外,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一般人对“辐射”的理解是原子弹、核电站、X光等“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频率及光子能量极高,能将电子击离分子(电离),因此能使人的DNA发生改变,引起癌症。它不仅能杀死一定范围内的生物,而且其辐射也会存在很长时间,这种残余的辐射对人的健康仍然有害,所以一般人对“辐射”都心存恐惧。

  低于紫外光线频率,包括可见光均为“非电离”辐射,光子能量不足以产生电离。经过五十余年的研究,目前可证实有害的“非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热效应(高频)与电刺激(低频)。包括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安全标准是在对影响健康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国际科学界目前公认,没有确定证据证明低于国际安全标准的电磁波强度会影响健康。

  手机的工作原理虽然也是利用电磁波,但其最大功率,即在与基站的信号连接比较困难时,仅为0.25瓦,这点儿功率根本不会产生很大的热能。因此,正确地讲,手机所发出的是一种射频微波,这种射频微波的频率远低于可见光,若称之为“辐射”,会产生误导。现今世界卫生组织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对手机的这种电磁波均使用“电磁照射”而不用“电磁辐射”这个名词。

  另外,电灯、电脑、彩电、冰箱、电磁炉等的使用已进入大部分家庭,这些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电磁能,可以说,电磁能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电磁照射超过一定强度(即远高于安全标准限值)后,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说,电磁照射在有电灯、广播与电视以来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无线通讯更是目前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这种电磁照射只要在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以下,人的健康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据周重光介绍,目前国际上针对手机制造的安全标准有两个,一个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另一个由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制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各国采用后者,目前各大手机制造商在生产手机时遵循的也是这两个标准。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正在修订射频安全标准,将会与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所制定的限值统一。

  有些手机企业宣称,CDMA型手机是“绿色手机”,对使用者的健康来说更安全;也有人说,内置天线的手机更能保护使用者的大脑不受损害;还有人说,携带手机时不应将其放在胸前,以免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这些说法都正确吗?周重光解释,不管是CDMA型手机,还是GSM型手机;也不管是外置天线还是内置天线,只要使用的手机符合安全标准,遵照使用手册使用,对使用者的健康就不会产生危害。安全限值就像人们在陡峭山崖的10米以内修了一道防护栏(职业照射),50米以内又有一道防护栏(公众照射),而如果在公众防护栏内,不管是距离防护栏一步、两步还是10步,都是安全的,而不是说离防护栏一步比离防护栏两步就更危险。

  谈到手机是否会引发脑癌,周重光说,现有13个国家的实验室参加了手机使用与脑瘤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发表的两个调查报告显示,长时间使用手机与患恶性脑肿瘤没有关联。其他国家的报告将在今年先后发布,所有数据将合并做最后的分析与发表。

  《市场报》 (2005年07月04日 第十四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