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现代鲜药 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13:47 人民网-市场报
现代鲜药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整个东方文化圈中,提起中医药,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物力”这句古训,继而联想到其蒸、炒、煮、炙等复杂的炮制过程。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新鲜的动植物只是中药的原药材,只有经过复杂的炮制后成为干品,方称药材、具有药用价值。

  事实恰恰相反。眼下在中医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正在大力提倡恢复鲜药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6月4日,在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召开的一场有关中药开发的研讨会上,许多中医药学界的泰斗不约而同提起了同一个话题———鲜药。他们要求肯定鲜药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推广鲜药在临床治疗尤其是在疑难病治疗中的应用,恢复鲜药的生产和供应,以及推动鲜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冷寂之后,鲜药终因其高出一筹的药用效果而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再次成为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一度几被遗忘 鲜药沉浮50年

  几十年来,鲜药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甚至被临床医生所忽略。许多人担心,如任由这种以干代鲜的现象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中医药对某些病症的临床疗效。

  提倡使用鲜药,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之一。尽管鲜药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用经验,但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鲜药一度在临床上少有应用,尤其是在正规的药房和药店中,鲜药一度销声匿迹,鲜药一词也变得越来越陌生。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建生告诉记者,解放前北京的中药店约有40余种鲜药供应。名医孔伯华在达仁参茸庄应诊时门口即摆放鲜药供应的药摊供应鲜品,怀仁堂药店曾有鲜药圃。家住丰台的药农卢廷喜种植藿香、薄荷等植物,每天送鲜药到各家药店,以备需用。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鲜药的使用还广为流传,当时的四大名医都擅长使用鲜药。但随着近几十年门诊量的增大,药材保鲜技术落后,鲜药培养、保存、运输成本较高,绝大部分的鲜药品种均被干品代替,导致临床医生对鲜药的作用生疏,鲜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使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得到的鲜药应用的宝贵经验濒于失传。

  几十年来,鲜药在人们的记忆中被逐渐淡忘,甚至被临床医生所忽略。许多人担心,如任由这种以干代鲜的现象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中医对某些病症的临床疗效。这种担心已经被研究资料所证实:如鲜蛇中的抗癌活性成分精氨酸脂酶,烧干后几乎全部破坏、消失;再如鱼腥草,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抗菌药,但是干燥后其中的有效成分癸酰乙醛的含量已少之又少,用鲜草经过两次蒸馏制成的注射剂也不含这种有效成分,其抗菌作用当然也就消失了。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中医药领域的有识之士呼吁恢复鲜药的供应,并加强对鲜药保鲜技术等基础工作的研究。记者了解到,早在1981年由北京药学会主持召开中药应用座谈会时,谢海洲教授就曾提出过恢复鲜药供应的建议。1987年,由肖培根院士为所长的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开发研究所即可供应13个鲜药品种。谢海洲说,当时他非常担心鲜药应用的宝贵经验会失传,因此一再提倡临床应用鲜药。他在诊疗中经常嘱咐病人自采、自用地产鲜药———农历5月节前后挖鲜菖蒲、采鲜艾叶,秋后挖鲜藕,初秋采鲜莲子、鲜荷叶,冬至前挖石莲子等。他还把应用鲜药的知识向病人广为宣传,在用四生丸、清络饮时,他均喜欢用生品、鲜品,这样自采、自用,提高了疗效,也普及了医药知识。

  在这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的呼吁声中,国内不少临床医生及科研单位积极响应,一大批人员投入到对鲜药的再度研究、开发工作中,退休军医李建生逐于1993年8月成立了中国癌症研复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尝试动物药鲜用,保持其活性酶用于治疗癌症、红斑狼疮等疑难症,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成果。中华中医学会专门主持研讨论证会,给予充分肯定。鲜药又回到了中医药学界和在临床上的运用。

  运用鲜药治病 中医特点之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谢海洲教授告诉记者,中医之所以强调应用鲜品,是因为鲜药最能保持药品的天然性能,在内科杂病的调治,危急重病的救治以及解毒外治等方面疗效高于干药。运用鲜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之一。

  提起鲜药,许多人都很陌生。其实,所谓“鲜药”是和“干品”相对而言的。用新鲜的药用动、植物入药,是为鲜药,即指生鲜的中药材,比如鲜芦根、生姜、活蝎子、生蛇胆等。由于历史的原因,鲜药在医院的中药房以及中药店早已停止了供应。眼下虽然有少量恢复,但仍属于“新鲜事物”。专家告诉记者,用生鲜药品治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伴随着中医的起源、发展、繁荣一直走到了现在,其本身就是中医的特点之一。

  在我国民间,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有关神农的传说虽已不可考证,但中医的前辈只有遍尝各种药用动植物才能积累对其药性的认识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医前辈们所尝的,绝大部分都是新鲜的药用动植物。可以说,中药起源的本身就是鲜药。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提倡鲜药应用的记载比比皆是。《神农本草经》中生地项下记有“生者尤良”四个字,这个“生”字其实就是指“鲜”字而言;《伤寒论》中记载的“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就是鲜姜;《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百合地黄汤”,用的生地黄汁,也是鲜药;《肘后方》中有用鲜青蒿治疟、生天冬治肺萎咳嗽、生葛根汁治心中苦烦、生刺蓟汁治心闷吐血、生香薷汁治舌上出血的记载;《千金方》中记载的“苇茎汤”是用鲜芦根治肺痈;《妇人良方》中记载的“四生丸”所用原料———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都要求是鲜品;《疫疹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用的是鲜竹叶;《本草逢原》认为蒲公英必用鲜品,捣汁和酒服,治乳疽效速。

  我国历代名医中有很多人强调应用鲜药。著名中医丁甘仁喜用鲜荷梗、鲜生地、鲜沙参、鲜藕节;张锡纯常用鲜矛根、生山药、鲜瓜蒌等。温病学家更喜用鲜药,叶天士喜用西瓜翠衣、活水芦根、丝瓜叶、鲜藕节、鲜菖蒲根、鲜莲子、鲜生地等;薛生白喜用五叶芦根汤、鲜荷叶、鲜菖蒲根、鲜芫荽、西瓜汁、鲜生地汁、甘蔗汁、鲜稻根、鲜芦根尖,其中还有一味鲜地龙也是他喜欢用的,鲜地龙为动物鲜药。此外,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就有喜欢以鲜药制成自然汁冲兑使用的习惯。

  不仅仅在中医典籍和历史记载中有鲜药运用的描述,民间的不少验方更是一部就地选取鲜药运用的“大书”:感冒或者胃疼时,喝一碗鲜姜汤能很快缓解症状———这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常识,也是鲜药应用的一个实际而普遍的案例。有一些民间医生治疗头痛,常捉一只活蝎子,放在乳钵中趁鲜砸碎,贴在患者太阳穴上,病人只觉得一股凉气直入脑际,几分钟便可缓解疼痛。再如,活蜈蚣也是民间消炎解毒经常取用的鲜品药材。此外,鲜甘蔗、鲜芦根、鲜茅根、鲜蒲公英更是民间常用的败火、败毒药材。

  可以说,在我国中医药学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鲜药的应用始终贯穿其中。据调查,在2000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为何鲜药如此受到推崇?古代医生认为,鲜药具有药鲜汁醇、气味俱纯的特点。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是由于鲜药品质新鲜,未经过加工、干燥或其他方法炮制,保持了天然的状态和分子结构,因此其有效成份含量高,药效好。就好像鲜胡萝卜与干胡萝卜相比,新鲜胡萝卜所含营养成分自然更为丰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谢海洲教授告诉记者,中医之所以强调应用鲜品,是因为鲜药最能保持药品的天然性能,在内科杂病的调治,危急重病的救治以及解毒外治等方面疗效高于干药。运用鲜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之一。

  与现代科技结合 鲜药步入第二春

  用鲜药治肿瘤是实践目前国际医学界新兴的“同类疗法”的典范。同类疗法,亦称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应用天然药用动植物,激发病人的扶正荡邪能力。“鲜药”取自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的鲜活动植物,利用“同气相求”的医疗法则,开创了鲜药抗肿瘤的先河。

  在对鲜药的积极研究中,各地的专家和临床医生不断加强业务探讨和联系,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经验和发现。比如发现新鲜壁虎可以治疗癌症和红斑狼疮,并且治疗小儿惊风、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神经性头疼等;熊胆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病。中药鲜用的传统被重新发扬起来,不少临床医生和患者在应用动物鲜药中尝到了甜头。此外,在对鲜药的运用上,很多医生和研究者不再满足于鲜药物理形态上的“鲜”,而是将其与高科技相结合,开始寻求其分子形态上的“鲜”。

  不少专家发现,如果在鲜药的运用上单纯追求物理性状的保鲜,不仅会对鲜药的实际临床应用和普及造成很大的阻碍,而且这种低层次的保鲜在患者的使用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使原有药效发挥到极致。另外,传统中药制造工艺不仅不能保证用药质量,还会破坏药材中大量的活性成分。如何用现代工艺在不影响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将鲜药的各种活性成分提取出来,如何使鲜药的使用从草药水平上升到制剂水平,使药店销售、医院临床、病人使用时更加方便,成为中医药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就在此时,国外对鲜药的研究进展也给我国的研究人员带来了紧迫感。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英国、日本对鲜药的研究就已非常重视,申报了不少关于鲜药制剂的专利。比如早在1985年,联邦德国低古萨公司就已在我国申请了鲜春黄菊提取有效成分的专利。许多国家陆续有活性成分保存完好的鲜药制剂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ARDEVAL试验药厂生产的SIPF口服液,这种口服液是在-50℃低温下将鲜药精磨成微粒,并在悬浮液(混悬液)中添加乙醇,制成含醇量为30%的悬浮液,并能使悬浮液在恢复常温时不发生酶反应而引起其活性成分的变化。而且SIPF制剂含有鲜植物的全部成分,目前已有缬草、蒲公英、欧山植、黑加仑等植物的SIPF制剂上市。

  从国外鲜药制剂的成功经验来看,将中药理论与现代工艺技术及高新生物技术相结合是研究鲜药制剂一个可行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鲜动、植物抗癌药的生产工艺和细胞分子学研究。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1998年,国家卫生部批准生产了鲜动物药金龙胶囊;2002年10月,我国第一个能最大限度保持鲜活动植物原生命状态的鲜药制剂金水鲜胶囊诞生了。这种制剂采用低温现代生化分离提取技术,以最快速度使动物的细胞膜破裂,将细胞内浆液中的活性物质提纯,继而以冷冻干燥法制成制剂。这是拿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的第一例以鲜动物中药和鲜植物中药为原料,采用现代化制备工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药用动植物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鲜药。该药的研制成功,是生物治疗和中药治疗的有机结合,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接轨。眼下,这两种鲜药正逐步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高益民认为,鲜药组方精当、药少力专,属于生物反应调节剂类药物,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均可置信。

  用鲜药治肿瘤是实践目前国际医学界新兴的“同类疗法”的典范。同类疗法亦称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应用天然动植物,以达到激发病人的扶正祛邪能力的目的。金水鲜和金龙胶囊取自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的鲜活药用动、植物,利用“同气相求”的医疗法则,开创了鲜药抗肿瘤的先河。而将鲜药制成胶囊,更是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的革命和创新。传统中药加工,不外乎加热、炮制等方法;西药加工,也多用强酸、强碱、高温等有机化学溶剂处理。现代鲜药则采用先进的生物制药工艺制备,工艺流程全部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并用超低温破碎及冻融处理,将低温、快速、高效三者结合起来,使产品尽量保留其应有的生物活性成分,保持了生物分子间的天然配比和分子结构,从而使抑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服用方便、安全。

  但截至目前,对鲜药的研究应用依然存在障碍。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建生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是基于干品进行的,许多实验数据并不完全适用于鲜药。另外,中药的现代化水平滞后亦成为研制鲜药的瓶颈。至今,一些中药的活性成分尚不能肯定,而在活性成分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鲜活植物加工,难以预计新鲜动、植物细胞中的各种酶将会对其活性成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进而影响鲜药的疗效。在鲜药制剂的发展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去创新。但无论如何,在21世纪,具有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中药鲜药制剂必将成为现代中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报》 (2005年06月24日 第十三版)
现代鲜药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现代鲜药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现代鲜药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现代鲜药脱胎不换骨(业界关注)(组图)
  蛤蚧别名仙蟾、大壁虎。蛤蚧性平、味咸。归肺、肾经。功能: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雄者为蛤;雌者为蚧。雄雌常成对拥抱,故名蛤蚧。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