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春蔚 暴春燕
购买旗下上市公司的小家电业务是美的集团重整产业布局的开端,旨在进一步强化制冷家电及小家电这两大产业集群。但是,由于同城对手格兰仕的介入,这一被惯称为“家务事”的关联交易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瞩目和争论。2001年以来,格兰仕作为微波炉老大的优势地位已经逐步缩小,紧随其后的正是美的,如果能从资本市场收购到美的小家电业务,格兰仕无异于消灭了一个极强的对手。即使不能获得美的小家电业务,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狙击美的调整速度
谁都没料到,广东美的电器向大股东美的集团出让旗下日电集团85%股权一事,会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中引出一番轩然大波。
6月20日,这项备受诟病的出售业务在临时股东大会上以99.59%的高票通过,整个大会现场除两位分别来自广州、长沙的流通股股东对转让价格提出异议外,可谓波澜不惊,但来自资本市场和舆论界的质疑不仅未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件的起因是,5月20日,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527.SZ,以下简称美的电器)宣布将其所持有的下属子公司佛山市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电集团)的85%股权作价2.49亿元转让给美的集团。简单看来,这起关联交易当属利好,因为从属于日电集团的小家电业务2004年的亏损达到9000万元。
“剥离了小家电的美的电器将成为专营空调、冰箱等制冷家电的专业性公司。”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兼美的电器董事黄晓明说,“这是从2004年开始的美的战略布局调整的第一步。”
但是美的的战略调整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至少同城的老对手“微波炉大王”广东格兰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兰仕)是这么看的。一周后的5月27日,格兰仕在北京宣布愿意出3亿元至4亿元收购美的电器将剥离的小家电业务。
在美的看来,这原本就是一桩“家务事”,以往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都能轻松完成,没想到半路里却闯出格兰仕这么一个程咬金来。令美的尴尬的是,格兰仕还高调地发表了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信,呼吁管理层关注这宗关联交易,要求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在阳光下进行,在公开竞价中转让。
其后的20天里,美的电器不得不以多达4次的公告来不厌其烦地解释小家电为什么会亏损、为什么出售给大股东、出售价格是不是太低了这些问题。格兰仕则以节奏更快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稿频频出击。
实际上,美的电器确实无法完满地解释公众对美的电器以超低价格将小家电业务以关联交易方式出售的种种质疑。
6月16日,《证券市场周刊》向美的提出“小马真能拉大车”、“怎能一次摊个够”、“投资亏本还不够”三项诘问,指出美的电器的转让可能侵占流通股利益。6月19日,博客中国干脆直接点明“美的国有资产流失调查”并以此发起专题讨论,将这起原本非议不大的关联交易推进到更深的话题漩涡中。
由于格兰仕的“搅局”,美的电器与大股东美的集团的关联交易最终成为资本市场最吸引眼球的公众话题。
“微波炉”宿怨
虽然有“侵占流通股利益”之嫌,虽然格兰仕事前大肆宣扬要收购美的小家电,还放出拉拢基金和小股东反对美的重组小家电方案的风声,虽然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在知晓结果后说这不过是一场“局部阳光”的投票,可美的电器的购并还是获得了股东们的认可。
没有任何悬念,6月20日的美的电器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小家电业务的重组。出席当天大会的股东和股东代理人共41人。华林证券融资购并部董事总经理潘中宁观察到,一般股东大会与会的流通股股东比例在10%左右,美的的股东大会上流通股股东到会比例达到16%。这样的流通股股东到会比例在行内是比较高的。
格兰仕发起的讨论成功地引导了舆论的话语权,但它更想引导的是市场的话语权。
对于美的小家电购并这样的“家务事”,格兰仕为何会如此义愤?长达6年的微波炉“格美之争”是纷争的源头。
靠电风扇起家的美的集团经过近4年的筹备,于1999年进入微波炉领域。这时格兰仕微波炉产销突破600万台,并已启动1200万台年产规模的微波炉生产基地,正跃升为全球最大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的宝座。
在格兰仕眼里,小小的美的根本不算对手,那时被格兰仕视作对手的是来自韩国的LG。谁知仅仅一年,美的已经以198万台的销售量拿下微波炉市场9.54%的市场份额,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内三甲之列。到了2001年第一季度,美的一度获得15.15%的市场份额,仅排在格兰仕之后。
2001年6月28日,美的与TOMSON(德国汤普逊)公司正式签订了300万台微波炉的大订单,这意味着不仅是在国内市场,美的还正式成为格兰仕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者。
中怡康数据显示,2004年格兰仕的市场份额一度跌到37.81%,今年3月格兰仕的市场份额是45.37%,美的则首次超过LG,获得20.26%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结果对于曾经一度掌控全国七成市场的格兰仕而言,压力是无形的。
面对对手的进逼,格兰仕不得不对悍然发起的价格战进行打压。至此,格兰仕和美的在微波炉领域的较量全面展开。
在全球前年5000万台的微波炉市场中,来自中国出口的产品就达3500万台,其中格兰仕和美的就以1400万台的出口占去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但事实上,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微波炉生产企业大多已经处在亏损的边缘。记者获悉,一台基本配置的微波炉的出口价格已经从2000年的35美元下跌到2004年的21美元。
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是,在LG和美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如果加上计提等财务管理费用后,两家的微波炉业务是亏损的。作为非上市公司的格兰仕因此时常借此攻击竞争对手。俞尧昌说:“格兰仕曾经把美的的小家电业务打到巨亏的地步,即使现在美的集团收购日电集团,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还是会继续亏损的。”
但美的不这么认为。这次美的电器将包括微波炉在内的小家电重组,目标非常明确———这些年增长率超过35%的产品领域即使存在亏损,还是具有极强的再融资能力。按照业内的分析,不论是这部分业务整合到其他上市公司还是到香港再融资,都会获得市场的认可。此外,如同彩管之于彩电、压缩机之于空调,微波炉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美的是全球仅有的5家专业制造磁控管的企业之一,而格兰仕制造的磁控管目前只能在内销的部分机型上使用。
“购买美的小家电可以降低竞争性成本。”俞尧昌说。有分析认为,如果能从资本市场收购到美的小家电业务无异于消灭了一个极强的对手。即使不能获得美的小家电业务,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狙击美的正常的调整速度。毕竟这关系到格兰仕赖以生存的微波炉领域的领军地位。
同时,海尔、松下等微波炉领域新贵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这在无形中摊薄了格兰仕的利润。格兰仕也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后来者的挑战。“收购美的微波炉对于格兰仕扩大产能,进行行业整合都有积极的作用,”俞尧昌说,“换了一个垃圾的品牌,我们还不要呢。”
业内专家认为,三大巨头之间的并购迟早会发生。为了维护其江湖地位,美的电器出售小家电可能是格兰仕千载难逢的机会。
美的面对市场诘问
在未来的成长和眼下的利益面前,美的电器选择的首先是眼下的利益。
按照美的电器的公告显示,如果美的成功剥离小家电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将下降58亿元(2004年数据),但利润总额将上升9000万元,上市公司的税前利润率将由过去的3.47%上升至5.45%。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专业化程度提高,美的的市盈率将会随之提高10%至15%,预计每股收益将从现有的0.67元提高到0.80元。”华林证券融资购并部总经理潘中宁说。
虽然有如此的预期,但美的电器的小家电业务转让已经超出事件本身,格兰仕对美的小家电业务转让的程序和价格的质疑已经成为直指中国股市制度化建设的一个极具价值的命题。格美之争的双方并没有在道德上论出高下,格兰仕却歪打正着牵出中国股市里大股东关联交易这一公众问题。
上海隆瑞投资执行董事尹中余认为,从直觉到从业经验都能感受到在美的转让交易中,大股东占了便宜,但是从程序和法理来讲,美的电器并没有授人以柄。但是它最终还是演变成一个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大股东侵占流通股权益是全世界股市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捷克股市就曾经有80%的上市公司被大股东以不平等的关联交易掏空了资产而最终退市。
尹中余指出,随着股权分置的推进,美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出现的概率还将大幅提升,这样受人指责的概率也会显著提高。
另一个战场
格美之间势同水火的不仅仅是在微波炉领域。“美的的业绩一直受到亏损状态的小家电业务的拖累。”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兼美的电器董事黄晓明说。种种迹象显示,剥离小家电业务只是美的集团产业布局重整的开端,美的集团未来的重心在于如何继续强化制冷家电及小家电这两大产业集群。
平安证券分析师邵青指出,美的集团正在酝酿着内部业务大整合,收购美的电器小家电业务是这场大整合的序幕。他认为,同属美的集团旗下的华凌集团现在从事的是空调和冰箱等制冷业务,美的集团可能也要对其进行重组,以解决美的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据了解,在制冷产业,美的空调已经完成在华南(顺德)、华东(芜湖)、华中(武汉)的区域布局,达到了1100万台的产能,并已完成与全球制冷巨头东芝-开利的合资,进入全球制冷三强的目标即将实现。
去年美的以700万套的空调销售量直逼格力750万套的空调产能。2004年,美的相继完成对华凌、荣事达的收购,做大做强制冷产业的意图更为明显,布局也更为清晰。
格兰仕在其多元化选择中也确定了以空调为方向。虽然进军空调业务的选择方向是否正确一直备受质疑,但继2000年9月格兰仕宣布进入空调制冷领域以来,它虽然没有完成计划在3至5年内500万台空调销售量并把空调价格降低一半的目标,但是今年5月20日,格兰仕的世界最大空调专业制造基地在广东中山投产。
格兰仕去年的空调销售量为200万套,新空调制造基地的投产意味着格兰仕在空调制冷业务上将继续押下重注。在宣传上,格兰仕也开始咄咄逼人。4月28日,格兰仕邀请广东部分媒体召开情况说明会,格兰仕新闻发言人陈娟告诉记者,根据媒体公布的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企业空调出口量美的不是第一名,格兰仕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随后,格兰仕向美的发出律师函,要求美的立即在全国范围内销毁有关“美的空调2004出口全国第一”的一切广告宣传品,“停止欺骗政府、社会、股民和消费者”,否则格兰仕将“为真正的中国空调出口第一的名誉而战”。
一系列口水战的背后,是同城相争的两家企业在未来空调市场上的角力。所以不难理解,格兰仕会在并购格力、并购科龙乃至并购美的小家电业务的纷争中,无数次扮演购并者的角色。
“同城德比战”
同行本是冤家,美的与格兰仕不仅同行而且同在顺德一城,真可谓冤家路窄。而这样的“同城德比战”对中国家电业而言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不光在顺德,就是在青岛的海尔和海信之间、合肥的美菱和荣事达之间,都发生过类似大打口水仗、终端业务人员大打出手甚至诉至法院的行为。
在同质化竞争中,如果双方品牌没有拉开距离而价格又相差无几,那么非常规的竞争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
2001年,国内微波炉市场价格厮杀惨烈。为了促销,美的使出的手段到了买一台600多元的微波炉送价值600多元的赠品的地步,格兰仕则是买一台500多元的小黑金刚微波炉,送豪华电饭煲、电风扇等价值达400元左右的赠品。促销活动覆盖除特价机外的全部微波炉产品,促销力度之大和范围之广史无前例。
即使利润越来越薄,双方还是愈战愈勇。但是,价格厮杀下的国内微波炉市场并没出现爆发性增长,国内市场仍停留在300万台至400万台的总量上。
与格兰仕相比,美的进入微波炉制造业整整晚了7年时间。但美的仅仅用三四年时间就成为行业亚军。2003年3月,美的喊出了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微波炉供应商”的口号,并推出紫微光微波炉,成为紫微光微波炉的惟一生产商,颇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事实上,在最近两年的市场竞争中双方都已经大打出手。2004年5月底,美的与格兰仕曾就“反紫联盟”一事相互攻击;2004年9月,作为光波炉的主要生产商,格兰仕又围绕紫微光微波炉发起攻击。
显然,格兰仕和美的的同城较量还将在多个层面存在下去,这样的肥皂剧式的争执还将继续,直至行业并构完成。
中国微波炉市场格局变化(市场占有率,单位:%)
年份20002001 2002 2003 2004 2005.3
格兰仕 61.04 53.79 46.49 39.73 37.81 45.37
美的3.52 11.319.78 12.92 17.06 20.26
LG 19.04 21.53 28.24 27.62 23.82 12.45
海尔2.102.41 4.05 7.7411.32 12.54
松下3.022.67 5.43 5.956.687.51
数据来源:中怡康数据向春/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