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洪/文摄
是不是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突破瓶颈?近来几宗奶粉质量与回奶罐事件似乎都注定了乳制品行业粗放型规模高速扩张的结束,长跑的第二棒将由提升科技含量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担当,在这种大背景下,又契合科研院所改革趋势的内蒙古乳业研究院近日揭牌颇引人注目。
“乳业研究院是内蒙古第一个行业研究院,它以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机制,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体制,全面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也是我们所要做的,”内蒙古科技厅厅长徐凤君对媒体表示。
此次伊利集团与内蒙古科技厅共同发起的内蒙古乳业研究院可谓“一拍即合”。因为伊利集团总裁潘刚的着眼点是:充分利用伊利集团的资金实力和市场经验,结合自治区科技厅的专家资源以及对这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帮助上中游产业链顺利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从而保证行业发展有长远而健康的未来。徐凤君则说:“优秀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筹集研究经费,有效整合行业智力资源,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乳业研究院的成立与运转将增强内蒙包括伊利在内所有乳品企业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并且为各级研究机构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一个平台,加快产业升级,引导乳制品行业和奶牛养殖行业顺应世界趋势迅速发展。
奶牛营养升级、繁育、疫病防治、新产品的研发以及乳业检测都将成为研究院专家的关注重点,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站长那达木德认为:乳业研究院的成立,仅仅在伊利集团内部就会催生出更多的研发需求,通过进一步优化配置现有研发资源,肯定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科技创新已成为伊利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伊利集团快速稳定发展源源不断的主要动力,”潘刚说。2000年以来,伊利累计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近5亿元,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创建高水平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现在专职研发人员的比重已达员工总数的5.5%。仅2004年一年伊利公司就有66种新产品上市,完成工艺和技术科研项目7项,这些技术的完成和产品的上市对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占到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将近四分之一。
“我们同样拥有丰富的合作科研成功经验,与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及国外大乳品集团签有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潘刚对记者说,“我们委托比利时农业科学所开展新品安全控制检测与培训,与德国托菲尔合作开发新一代婴幼儿奶粉,与内蒙古农大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十五’奶业重大专项‘农牧交错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参与中加合作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对奶牛养殖技术和提高原奶质量问题也曾分成7个子课题资助科研院所对此开展基础研究”。
近几年来,内蒙古已形成了一条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以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为中心,基本上沿北纬40度线两侧分布,穿越10个盟市绵延上千公里的“奶牛带”,在这一区域饲养了150万头奶牛,分布了1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乳业科研工作将直接引导区域优势产业结构升级,延续并巩固自己的世界乳业重镇地位。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食品品牌,我们习惯于居安思危,我们始终鼓励提前看到问题,并进行全面的创新,以保证企业的常盛不衰,”潘刚沉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出本月20日即将焕然一新的董事会未来的思路与构想。
<点评>
企业需要产学研有机结合
老 莫/文
目前国内各级农业科研机构面对经济建设,基本确立了服务“三农”的观念,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市场机制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我发展的活力和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农业科研体系布局和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科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机协作需要强化。内蒙古乳业研究院模式的出现,将为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开辟出一条新路。
而内蒙古乳业研究院的成立填补了中国食品业一项空白,它成为国内首家省级乳业专业研究机构。伊利集团和内蒙古科技厅一起共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也画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整合企业与政府和研究机构各自独特的优势资源,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深入研究奶牛养殖、饲养、疫病防治和营养升级等领域重大课题,为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供极富实际操作价值的乳业解决方案,以保证内蒙古乳业继续引领行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