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 10:35 南方都市报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组图)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组图)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组图)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组图)
  纺织品出口征税加重转口贸易负担,出口频频受限致使部分企业向东南亚转移

  在粤港资纺企应对贸易转移危机

  广东纺织工业竞争力现状调查之港资纺企

  2005年,中国的纺织企业在彷徨、疑惑和观望中迎来了一个多事的春夏。6月11日,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谈判,日益升级的贸易大战终于赢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与欧盟在上海签署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翘首以待的众家企业长舒了一口气。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十类纺织品终止调查;从2004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对上述10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按照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

  高悬在头的欧盟特保大棒的取消让人欣喜,然而笼罩在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设限迷雾仍旧未能分明,自4月29日开始的不和谐音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更是余波尚存。广东的纺织企业中港资占一半以上,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这部分在粤的港资纺织企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采取了何种应对,都值得我们一一考量。

  “广东的纺织企业中一半以上是港资,粗略估计,有可能占到60%的份额。”广东省纺织协会副秘书长禤志强告诉记者。“港资企业都很低调。”据禤志强介绍,这些由港方投资的纺织企业中,出口额达几十个亿的就有不少家。而香港纺织商会的顾问曾先生则告诉记者,根据2005年1至4月的统计资料,香港纺织出口约为162.6亿港元,而每年由内地经香港转出口的约有700亿港元,90%都来自珠三角,尤其是广东。

  欧盟特保影响四成转口贸易

  选择内地似乎是必然之选,而仅一天路程的广东更是港商外迁纺织企业的首发站。据曾先生介绍,由于纱厂占地大、用工多,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房地产和股票推高成本的时候就开始尝试着转移到广东。“尽管一直受到配额的限制,但内地与香港的通力合作还是相当愉快的。CEPA实行之后,以前香港的制造产品要打税才能进内地,现在则可以零关税,因此对外地加工的企业来说又多了一个市场。”

  广州康妮雅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承巨告诉记者,香港企业在内地设厂无非两种模式,一是进行部分程序的加工,再由香港转出口;二是内地生产后利用自己的配额或是渠道出口。“毫无疑问,对于这两种形式,今年的特保风暴都有不同形式的影响。”曾先生表示,“对于完全由内地自己消化产品出口量的港资企业来说,特保形成的阴影显而易见;而对于香港的转口产品而言,主要是由于今年伊始就对148项纺织品出口征税,5月20日开始又大幅提高,加重了香港企业转口贸易负担。”

  根据中国香港贸易发展局提供的香港2004年对外贸易统计数字,仅欧盟的特保就影响了香港约20亿美元的转口产品,占香港年转口欧盟的内地服装及纺织品的40%左右。

  纺企有向东南亚转移趋势

  据广东省经贸委分管纺织服装的工业处副处长陈西薇介绍,广东纺织业面临的问题是,部分厂由于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较快,正转至江西和广西。而曾先生表示,相对于其他省份类似“三通一平”(指尽快通电、通水、通气和整平厂房)的政策而言,广东的地理优势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倒是今年来出口的频频设限使部分企业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表示,国家和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就如同巨人打架,企业自然相当紧张,由于东南亚的人力比广东更便宜,一些低档品的生产很有可能在贸易战中转移。“孟加拉的一般工人月薪只有30美元左右,熟练工人也才60美元。”曾先生告诉记者,所以相当多的企业在看不清楚眼下的局势时正开始考虑菲律宾、印尼等国。

  据福田实业(集团)下属的开平平达棉纺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叶佳告诉记者,福田集团已经把大量的欧美订单转到在越南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工厂生产,“但这些工厂的产能远不及广东。”曾先生告诉记者,对纺织企业来说,生产链的配套,劳工的业务素质都不是一日可以完成的,“而且纺织厂规模很大,完全搬迁的可能极小,但再进行新的投资,逐步转移是相当有可能的。”

  而对于广东的纺织加工厂地位是否会被东南亚取代,梁百忍表示了一定的担忧。“港商是把内地厂和国外厂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待的。尽管欧盟已经对我们示好,但倘若美国仍然设限,内地的工厂不能完成出口订单,那真的不得不转移到外国生产再从当地出口。毕竟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

  “广东仍是制造业的天堂”

  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解析港资纺企在粤现状

  声音

  “企业不应该太心急,倘若平稳发展,产能逐渐扩大,配套也逐步扩展,这个行业将健康发展,否则很容易破坏平衡,自食恶果。6月1日取消出口税对OPA工厂有帮助,但对其它方面影响不大,因为尽管出口的门槛降低了,入口的限制却没有解决。经济规律决定了商家不可能相互谦让,均分配额。”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 梁百忍

  粤港更紧密合作,纺织业即使不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一部分,也毫无疑问是不可小视的一部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纵横捭阖,将香港纺织企业在粤发展的沿革、广东的港资企业在贸易摩擦中应当选择的道路都一一道来。

  广东纺织业前景尚好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据了解,半个世纪之前,纺织曾是香港的龙头产业,而10多年来很多香港纺织企业逐步向内地或东南亚转移,能否回顾一下这一发展历程?

  梁百忍:香港设立纺织厂始于1949年,由大批上海商人带技术和资金进行投资,上世纪60年代则成为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纺织业确实曾是香港的龙头产业,最高占工业产值的30%。80年代随着香港地价、物价的提升,香港的纺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同时也为了在其它地方争取更多的纺织品出口欧美配额,逐渐开始在内地和东南亚建厂,90年代初期可谓港资在大陆投资纺织业的高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港资纺织品厂在大陆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香港本地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大改变,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全部工业产值只占全部GDP的6%而已。

  南都: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香港本地的纺织厂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从80年代到2000年广东纺织业也刚好走过20年,会不会同样进入萎缩期?

  梁百忍:我认为现在的广东仍旧是制造业的天堂,并且短期内不会出现萎缩,前景尚好。广东的发展跟香港有所不同,香港是因为其它行业崛起导致纺织业成本增加,而广东的地价和物价20年变动的幅度显然没有香港大。广东的面积大,而且在国内也有大片市场,可以多开发一些中高档产品充实国内市场,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低档产品挤压出口空间

  南都:发展到现阶段,广东的港资纺织厂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幺?

  梁百忍:不稳定永远是最大的危机,这也是一些厂商转移部分生产到东南亚的原因。欧美的特保令搅乱了不少企业打算今年大赚的美梦,但这也是去年底内地工厂乐观估计后配额时代、盲目扩大产能的恶果。很多企业暗喜配额取消可能带来的机会,瞒着政府在2004年秘密扩产,尤其是在华东。一到今年1月1日就拼命出口,导致出口量暴增,有的上半年的出口量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1.5倍。

  南都:6月11日,欧盟允诺2008年全面开放市场。在这一利好消息下,粤港纺织企业还有什么需要注意?

  梁百忍:其实对我们的纺织企业来说,最大的矛盾是低档产品扼杀了高档产品的出口机会,挤占了高档产品的出口空间。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即便此次欧盟作出新承诺,难保以后不会再有问题。国内部分企业规模相当大,有实力生产高档产品,而且在国内生产高档次产品的竞争小。从香港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自有品牌出口欧美,甚至由香港公司买下了别国的品牌,依靠高档产品从容出国是广东纺织企业可以借鉴的一条路子。

  旁边报道

  规范的OPA保障香港纺织业有序发展

  按照WTO的协定,香港是独立的关税区,目前欧美尚未对香港出口的纺织品设限。既然如此,内地的港资纺织厂是不是可以把半成品或零件转香港完成最后工序或组装,然后从香港出口到欧美,以避开特保限制呢?

  据香港纺织商会的顾问曾先生介绍,所谓采取OPA方式生产的企业一般是按照原产地规则的要求,把产品的大部分工序在境内完成,而将原产地规则要求的部分工序移到境外进行,成品的原产地是境外国家或地区。“香港企业通常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买棉纱,珠三角织布、印染、裁片,最后的主要工序在香港完成。”

  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告诉记者,香港历来有OPA贸易,一般生产中高档产品,拥有高附加值和知识产权。“OPA的产品既有香港本地的牌子,也有欧美代工。OPA的厂需要向政府特别登记,而且OPA厂的原材料免税,所有产品不能留在国内。生产工序则部分在香港,部分在内地完成,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和避免设计被人抄袭。”

  据香港纺织商会介绍,从今年4月1日开始,OPA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每次从广东到香港都要交0.2元/件的出口税。直到5月24日,商务部台港澳司与香港工业贸易署协商决定对领取了香港原产地证的纺织品免征出口税,从而免税减轻了OPA工厂的负担。

  梁百忍表示,为保障香港纺织及成衣业的整体利益,香港工业贸易署鼓励企业为所有属香港原产地资格的纺织及成衣制品申请香港产地来源证,证明有关制品确实为香港制造,以便在入口国家清关。同时,工业贸易署与香港海关通过检查及巡察,严格执行香港产地来源的规定。事实上,一般生产一件OPA产品最少需要在粤港之间来回两次,并非想象的那样在内地基本完成、再去香港最后加工组装就可以转出口。

  撰文 本报记者 金杜吕静莲 实习生 熊敏 责任编辑:张克然 姚虹(来源:南方都市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