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两岸共同市场”催生双赢互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 02:3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改变两岸间间接、单向的贸易现状。这等于是把目前分散、相互隔离的小市场凝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从根本上使两岸企业摆脱现有市场规模的限制,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意味着在两岸范围内某些原来实行的行业垄断将逐步被打破,无论是大陆企业,台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不得不在同一大市场的起跑线上面临相互间的
激烈竞争

  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了两党56年来的首次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经贸交往等重大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三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那么,建立怎样的共同市场才能反映两岸人民的整体利益呢?这是目前两岸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符合一个中国原则

  21世纪前期是两岸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指标意义的历史时期,时代为两岸中华民族的经济融和提供了真正的历史机遇。这个机遇的时代背景,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由于两岸经济都朝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就为两岸经贸关系实现一体化关系提供了基本条件,“两岸共同市场”概念的提出,就建立在这样的经济现实之上。

  必须指出的是,“两岸共同市场”与“共同市场”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一、“共同市场”是一个高阶段目标,在内容上涉及独立关税、货币统一、贸易政策等国家主权涵盖的范围,但共同市场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参加者必须是主权国家,这就使“共同市场”概念在政治关系上有了包容性;二、“两岸共同市场”描述的是中国作为整体参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高级阶段。“两岸共同市场”的提法,与两岸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并不冲突;三、考虑到两岸目前经热政冷的现实,两岸经贸关系的机制化,以发展某种类似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具优惠性质的临时性贸易与投资安排作为起步,是较为现实和妥当的选择。即”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应该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台湾目前还存在分裂中国的“台独”势力,这股势力为了政党私利,一直在利用台湾的所谓“国际经济生存空间”问题,做“两个中国”、或者“一边一国”的“台独文章”。此外,在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机制化”与两岸关系“正常化”之间的区分上,目前台湾的经贸界人士还存在与大陆立场不同的理解。比如台湾媒体上最近出现的“两岸共同市场”可分为“两岸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制度协调”、“两岸关税同盟与货币同盟”三阶段之说,这种将两岸关系的“正常化”作为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出发点的主张,明显不符合祖国大陆的立场。

  符合两岸人民利益

  两岸以共同市场为纽带实现的经济合作机制化,无论对祖国大陆还是台湾,都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两岸经贸关系通过建立更高层次的政策协调关系,带来广泛“双赢效应“的新阶段时期。具体而言,两岸机制化合作带来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为:

  首先是规模经济效应。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改变两岸间间接、单向的贸易现状。这等于是把目前分散、相互隔离的小市场凝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从根本上使两岸企业摆脱现有市场规模的限制,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理论上,两岸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可以通过扩大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来达到扩大规模经济的目的。但是考虑到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尤其是EU和NAFTA带来的区域贸易转移效应。而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或者是某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使两岸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在物质、资金、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下带来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益。在此前景下,两岸,甚至包括四地之间的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内的协议与合作模式,相互提供资源和市场,从而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

  其次是合作与竞争的效应。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意味着在两岸范围内某些原来实行的行业垄断将逐步被打破,无论是大陆企业,台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不得不在同一大市场的起跑线上面临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其中还包括其他成员国企业在两岸市场的强大竞争。这除了迫使两岸竞争外,又不得不加强合作关系,而两岸市场的概念,可以把那些被地方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融入到有序的大市场中,通过大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实现小批量生产者的利益。

  此外,两岸统一市场的建成还能带来机器设备等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专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新工艺、新流程的应用,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目的。如果再考虑到逐渐取消和最终减免关税所引起的价格的下降,在拉动民间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效率,可想而知。

  再次,政策协调的效应。由于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不深,至今没有看到公开发布的研究数据。不过,可以借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相关数据作为参考。

  根据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通关程序的减化,中国的出口商品成本可减少25%,由此可增加72亿美元的效益。如果中国、东盟双方在产品标准和认证方面建立统一标准,以2001年数据为基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可增加686亿美元。

  最后,两岸四地形成的区域产业效应。目前,两岸在许多领域具有突出的互补性,尤其是在IT/IC、农业、生物科技等产业中互补性日益突出。此外,CEPA实施后,两岸金融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台湾银行透过香港与大陆内地的合作,除了为双方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外,还发挥了有利于提高双方国际信用,增强各自对外资吸引力的作用。从未来政策协调的趋势看,如果将两岸四地作为整体开放的一个区域对待,其域内产业开放的效应,除了有利于增进两岸四地间的有序竞争外,还可以推动域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与域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两岸四地中心副主任)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09日 第五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