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4日,我国著名紫砂壶艺大师吕尧臣携带10余款起价为10万元的“天价”紫砂壶亮相桂林“中国紫砂壶艺精品展”,引起轰动。
在去年9月北京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会”上,也是吕尧臣的一套“小石冷泉壶”拍出了6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中国紫砂壶个人作品的最高纪录。
煮茶品茶的器皿,竟能卖出如此“天价”,紫砂壶精品的魅力究竟何在?“天价”紫砂壶又是何等模样?带着好奇与疑惑,记者在漓江河畔的静观茗茶楼,采访了这位紫砂界颇有传奇色彩的壶艺大师。
品茶玩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精华。紫砂壶自古就是泡茶的佳器,经过泡养的紫砂器,“火气”尽消,“水色”和韵味甚至能与玉器媲美,几百年来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把玩收藏,紫砂壶艺因此声名远扬。
出生于紫砂壶艺发源地江苏宜兴的吕尧臣于上世纪50年代末进入紫砂界,师从壶艺大师吴云根,后又得到朱可心、顾景舟等大师的指导。近半个世纪以来,他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更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壶艺,设计出200余款壶式,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吕式绞泥”,使得紫砂壶艺从传统“文人壶”、单纯追求文人趣味的模式上升到了哲思境界,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的作品,在壶艺上最终形成了质地温润古雅、造型端秀敦朴、气韵圆畅生动、神态丰润深远的“吕派风范”,其作品与“黄金争价”,被当代人争相收藏。故宫博物院、紫光阁等蜚声中外的部门屡将其作品收藏其中,国内外收藏界和艺术界更是把吕尧臣称为“壶艺泰斗”。
“技巧只是本,文化才是源。功夫在壶外啊!”当记者采访吕尧臣时,他点燃一支烟,抿了一口茶,平静地说。
“当年无人处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有人处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今得个歇处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绶祥引用了这段禅宗来评价吕尧臣的艺术生涯。
在江苏宜兴,紫砂壶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以一家一户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紫砂壶艺,当地政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了紫砂业的集体合作社,开始招收大批学徒,由老艺人统一进行教授。17岁的吕尧臣恰逢此时进入丁蜀镇的紫砂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师从吴云根。
进厂前,吕尧臣从未接触过紫砂。当他第一次看到一团紫砂泥经过一道道制作工序最终成为一把茶壶时,心中甚感稀奇。师傅吴云根是一位制壶大家,光货、花货、筋纹器样样精通,尤其擅长以竹为题材的造型。在师傅的影响下,进厂只是“为了贴补家用”的吕尧臣开始用心学艺,更渐渐显现出了灵气。
上世纪70年代初,吕尧臣调进了紫砂厂研究所工作。研究所着重紫砂艺术的探索与创新,朱可心、顾景舟等紫砂界大师级前辈也都云集在此。吕尧臣如鱼得水,与前辈们切磋技艺,走出宜兴参观、交流,见多识广了,创作的灵感也如泉涌一般。在研究所的10年,是吕尧臣在紫砂艺术道路上飞跃发展的10年。“一方面是造型上的突破,另一方面是对紫砂装饰手段进行了一次变革。”吕尧臣说。经过几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紫砂壶的造型已经称得上是千变万化,如何展现出新一代制壶人的理念与韵味,是吕尧臣所面临的问题。“我开始关注很多其他门类的艺术,比如青铜器、玉器、瓷器,提炼它们之中优秀的元素,再融入紫砂。”
吕尧臣在紫砂工艺的装饰手法上也独辟蹊径。“将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糅合成不同的图案,装饰在茶壶上,形成了绞泥工艺。”他采用“吕氏绞泥”技术所制的紫砂壶开始显山露水,名扬海内外:“玉玺壶”从故宫皇帝用的玉玺造型得来灵感,龙纹缠绕,尽显王者风范;“玉屏移山壶”展现桂林山水之柔美;“天际壶”又是一派大江东去的豪迈。“大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紫砂壶,通体的纹样变幻莫测,并且都是连贯的。”吕尧臣的紫砂壶精品随后成为众人争相收藏之物,其中“绞泥玉玺壶”更是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4年9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示拍卖会”上,吕尧臣以一套“小石冷泉壶”拍出了6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中国紫砂壶个人作品的最高纪录。该壶由一壶五杯组成,外形似古溪急流冲刷而成的天然卵石。壶身上几缕皱裥,苍老深邃,飘忽自然,有如历史隧道中沉淀的化石。壶的造型似方非方,似圆非圆;集道家之悟、儒家之说、释家之玄于一身。绞泥纹样似潺潺流水,一壶五杯均为非规则造型,随意之中可窥意境。
荣誉加身的吕尧臣似乎进入了另一个天地,一大堆耀眼的头衔光芒四射,其作品也是屡创“天价”。对此,吕尧臣并不奇怪,他说:“壶中有乾坤,‘天价’不为奇。我的作品是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融入了壶艺之中,使之从泡茶的器皿上升为一种艺术。”
的确,紫砂壶造型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其背后的内涵则是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思想。观赏吕尧臣的壶艺作品,你会感觉到作者的心境、胸怀、气度、眼界、情趣与志向。
作者::陈瑞华 文/摄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