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环保总局 > 正文
 

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07:59 经济参考报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组图)
  经济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环境状况总体开始好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使这一转折点提前到人均GDP5000—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我国东部一些地区和典型示范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环境质量开始改善。因此,只要发挥后发优势,政策措施到位,就可以提早实现环境质量的好转。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能、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摸索一套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真实水平的指标及统计方法。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公众参与,对影响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建议、规划与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以环境意识提升国民素质,以环境维权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二)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进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增长方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一要在人口和经济密集、资源短缺、环境容量不足的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污染的的产业,大力削减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二要在有环境容量、资源较丰富、适宜发展的地区,合理规划布局,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三要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保护优先,限制和禁止一切危害环境的开发活动,保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一是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负有引导责任,国家制定推进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各地和重点行业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清洁生产和生态链为纽带规划产业发展。二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工业集中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环保产业特别是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三是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行政代执行、排放强度准入、环境标识、政府绿色采购、居民绿色消费等制度;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四)强化环境管理。一是强化环境准入:严格执行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二是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印染、建材等行业中规模不经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实行强制淘汰。三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根据环境容量或控制目标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五)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执法监管体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协调解决跨省域环境问题,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完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

  (六)完善环境法治。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行政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的、渎职的要严肃处理。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规则,建立环境维权机制和法律援助制度,维护环境受害者和公众的环境权益。完善和严格执行环境标准,依法追究超标排污者的法律责任。

  (七)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八)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探索和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一是研究探索税收、价格、融资的新政策,鼓励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以及其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不友好的行为在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二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问题,上游对下游造成水污染损害的也要给予赔付补偿;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矿产资源开发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有效防止生态破坏。

  (九)加强环境科研和能力建设。开展环境政策法规、重点地区和重点环境问题、环境与人体健康、重点难点治理技术、环境标准、环保产业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示范;加大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体系、宣教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强空间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努力建设“数字环保”;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重要流域和城市实行环境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完善环境与安全信息、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建立信息资源部共享机制,为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十)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环境标准,严格环境准入,促进对外贸易,规避环境与贸易风险,严格防范污染转入、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

  战略机遇期的工作原则与重点任务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环保工作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环保工作,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管理体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一时期环保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的原则,努力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第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禁止一切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排污行为,特别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把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及上游、南水北调东线、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污染治理的重点;把渤海、重要河口海湾地区作为海洋环保工作重点。

  第二,以113个城市为重点,推动城市环保工作。国务院批准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50.1%,GDP占全国城市总量的71.3%。这些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必须与城市发展同步。重点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和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的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轿车;优先解决油烟和噪声污染。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限制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挤占耕地。城市建设应注重自然化、人文化、生态化,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物等自然遗产。

  第三,以减排二氧化硫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含硫量低的煤优先用于工业锅炉,含硫量高的煤原则上用于配有脱硫设施的燃煤电厂;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老电厂分阶段建设脱硫设施;低硫煤、天然气、电力优先民用;加快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发核能,科学合理开发水能。

  第四,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搞好垃圾、污水等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灌;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第五,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作为生态保护的重点。一是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人为破坏;生态建设的重点应由人工建设向自然恢复转变;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需要人工恢复的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二是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重点控制农牧交错区的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减轻农牧交错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以“人退”实现“沙退”;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治新的破坏。三是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范涉水行为,以水定发展,从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维护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发展适应洪涝与干旱的避灾经济,保证河流生态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涉水工程建设,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充分论证。四是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抢救性建设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使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要求。五是规范海洋开发行为,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保护。

  第六,实施九大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根据环境治理重点,积极推动和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管护”、“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核与辐射安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九大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到2010年,使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燃煤电厂脱硫比例均超过60%,危险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海域、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解决重点环境问题;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基本达到规范化要求。

  环境问题:关键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普遍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环境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 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境保护战略(组图)
生态破坏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扩展;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大大高于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2. 未来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四是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五是在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六是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不采取坚决措施,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即使恢复,也要很长时间,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有的甚至无法逆转,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将严重抵消经济发展成果,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3. 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造成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资源消耗过高相应增加了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量。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发达国家的8—9倍。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的基本国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显突出。

  一是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石油和天然气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3%和4.1%。我国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一些大宗矿产的可供性持续下降。

  二是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国2/3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1/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西北干旱,少雨多风;西南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多暴雨;青藏高原寒冷严酷,空气稀薄。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承载力低下。即使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东中部地区,与其承受的巨大人口压力相比,生态承载力依然不足。

  三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原材料型重工业快速增长。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高投入期,形成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的较大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房地产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城镇基础设施仍须加快建设和完善。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将加快发展地铁、轨道交通。由此带动能源、原材料、建筑、交通通信、房地产及公用事业的发展。

  四是国际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当前,国际社会战略性资源竞争激烈,资源和环境正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美国战略部署越来越重视中东、中亚、东南亚三大地区,其根本用意就是为了保证美国和西方能源的持续供应。如果能源问题叠加上环境问题,形势将更为复杂。如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对外声称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执行议定书,将影响经济增长,美国的经济衰退了,世界的经济也将受影响;二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不承诺减排义务,美国减少排放,发展中国家增加排放,它减排意义不大。我国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一是一些地方未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有的则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来追求不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环境法制不到位,处罚环境违法行为的手段不硬,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三是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成本内部化、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发育缓慢;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不力,环境科技滞后。

  如果不从根本上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要实现我国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