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180年老品牌缘何突然消失(地方·长焦)(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7:46 人民网-市场报
180年老品牌缘何突然消失(地方·长焦)(图)
  虽然,商标被人抢注直接导致了百年品牌的消失。然而,这些年固步自封、缺乏创新、品牌保护意识极其淡薄,才是“恒利”淡出市场的根源所在。

  产量比70多年前增加不到一倍

  “恒利”的前身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成的恒利官酱园,这是慈溪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企业。企业设立之初就从官方请领80口正缸缸照和烙牌,在周巷埋沟桥东开设了5间店面,生产经营占地1万多平方米。由于原料采购方便、企业管理得法,技术要求严格,所产的酱油、黄酒、白酒、米醋、腐乳等产品都质量超群,商贩慕名远道而来。

  在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恒利”酱油还获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在以后的十余年里,“恒利”酱油年产量达1500吨,瓶装酱油远销京、沪、杭地区。解放后,企业多次更名,1987年正式更名为国营慈溪酿造厂。在此期间,产品也多次获奖。

  曾经辉煌,却难掩颓势。目前的厂址还是近两个世纪前的原址;酱油年产量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达到了约1500吨,到2004年,年产量也才2700多吨。包装也很陈旧,公司80%的产品还在使用有上百年历史的25公斤装的土坛子。按现在的标准看,这些都是“裸装食品”,很难打入城市市场。所以,这种老字号酱油只有在农村以每500克1元的价格零售。利润方面,1988年税前利润9.73万元,到了2004年也只有11.45万元,董事长月收入仅为1000元。营销、管理、体制,成了“恒利”迈不过去的坎。

  人者有份的企业改制加大管理难度

  “恒利”也曾试着改变。2001年,企业完成改制,成立慈溪酿造有限公司,46名职工全部成公司股东。董事长余伟勤以1.8股成最大股东,两名董事、一名监事各持1.4股,其余职工每人1股。然而,改制却带来了更大的管理问题。

  “我们的职工最大的已经59岁,平均年龄接近50岁,十多年没进一个新人;工人中最高学历高中,大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对这样一个股东会,董事长余伟勤有倒不尽的苦水。他告诉记者,前不久一名职工经常上班迟到,他提醒对方要注意纪律,对方却说:“你不就比我多出0.8股吗,凭什么对我发号施令?”

  “连发个最起码的号令都那么困难,更别提投资几十万元进行产品改革了。”余伟勤说,他也想过要改革,但现在连改包装的决策都做不了,更何况投资几十万元引进流水线、进驻超市这样的大事了。

  采访中,一名50来岁的工人告诉记者:“我们都在吃老本,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但也没办法,万一花大钱后没效果,大家可就亏本了。”另一名工人在一边直点头:“还是稳一点好。”一位年纪更大的则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的市场还是挺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恒利”的招牌对企业的生存尤其重要。然而,由于没有品牌保护意识,商标未注册,终于连这个招牌也保不住了。

  百年老号成了别人商标也没做什么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工商部门就提醒过当时的国营慈溪酿造厂去注册“恒利”商标,可是企业却置若罔闻。结果该商标在1996年被现在的宁波三A集团注册在酱油、醋、食盐等调味品商品上。

  去年10月份,慈溪工商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慈溪酿造有限公司涉嫌商标侵权。经慈溪市工商分局的调解,三A集团允许慈溪酿造有限公司把标注“恒利”字样的包装用到2004年12月底,对此前使用“恒利”包装的行为不予追究。

  眼看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要没了,公司本应及时为百年“恒利”化解危机,但出人意料的是,公司什么也没做,而是默默从年初开始撤下酱油上的“恒利”商标,任由百年老年消声匿迹。

  此前,慈溪工商分局进行了多次调研,并帮酿造公司作各方面协调,同时提出三种方案;一是和商标权利人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规范使用“恒利”商标;二是办理转让手续,从商标权利人手中把“恒利”商标权转让过来;三是商标权利人以商标权作为股权投入到该企业。商标持有人三A集团多次表现出积极姿态。然而,酿造公司却来了个“无为而治”。当记者问及其中原因时,余董事长只说了两个字:“难啊。”便不想多说了。

  慈溪工商局商标科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说:“恒利”品牌易主,缘于慈溪酿造有限公司的思想僵化,肌体退化,致使其无形资产闲置,有形资产极度落后。“恒利”的价值和魅力,就在于年复一年的积淀,使其品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恒利’商标虽然权属宁波三A集团有限公司,但收回商标权利并非无计可施,关键是无人着手。无论是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还是商标转让,宁波三A集团公司都是有诚意的,而且,三A集团在企业管理、产品推广、品牌运作中都有相当成功的经验,这可以为振兴老字号带来生机。”他指出,挽救“恒利”,首先要拯救无形资产,同时在管理、观念上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不断改善经营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是重振老字号的关键所在。

  《市场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五版)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