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给个价吧
星期六,清晨。泉州涂门街工艺古玩市场早早就开张了,每个星期六,是这条工艺古玩街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摊主们最忙碌的时候,在这一天聚会似乎已经是摊主与顾客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
“这个要多少?”“180元。”“太贵了,哪要这么多啊?”“哪能啊?你看这质地,一百八不贵了……要不看你这么喜欢,一口价150元,怎么样?就算我交个主顾了。”“唉,唉,你别走啊,要不你说多少拿走?开个价吧。”
这样的场景在古玩城里随处可见,据摊主们介绍,在这些顾客里,大部分是来欣赏的,只有少数的一部分老顾客才是为收藏而来的。
陈谦,53岁,河南人。一把遮阳伞,一张折叠桌,两把椅子,老陈在古玩街租了一个不大的摊位,桌子上放满了古钱币,带着锈斑的铜器,发黄的线装书,还有一些珠珠串串的工艺品。老陈说,他的这些东西都来自“中原”,大概就是河南、河北一带的地方,“中原”遍地都是文化古迹,所以盛产古玩。
老陈因为自己喜欢收集古玩,所以下岗后就自己出来摆摊。他说,在他们老家像这样的古玩市场随处可见,做这个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就决定来南方发展,在他印象里沿海的人经济比较好,对于文化的东西应该比较慷慨。
黄轩宇,37岁,泉州人。黄先生年纪不大,但对古玩却有着独特的感情,他特别喜欢铜器,各种形状,带着各种花纹的冰冷金属总是会让他爱不释手。黄先生是古玩街的常客,如果周六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的话,他总要骑着摩托车到这来逛一逛,也不一定买什么,就是转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你能解释为什么服装店里老有逛不完的女性同胞吗?她们也不见得都是要买衣服的啊。”
黄先生对于各种铜器古玩可谓小有研究了,他不仅经常转悠,跟摊主们交流,而且在他家里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可就是这样的准专家在这里也有过“不堪回首”的回忆……
黄先生刚开始收藏铜器的时候,还不是很懂,一个周六他来到了古玩城,在转了一圈后,被一个声音叫住了:“先生,来看看吧,这些都是刚到的东西,别的地方都没有啊。”原来是个地摊,上面零零碎碎摆满了东西,黄先生刚想走的时候突然看到里面有一把锥子,看质地应该是铜做的,全身布满了泥土,把文饰和雕刻盖住了,看起来好像年代颇为久远。
“这个怎么卖?”
“哎呀,先生,您这可真难倒我了,这是我们乡下有人修房子时挖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值多少钱……要不这样,看您也像个行家,您给开个实在价吧。”
“……这样不好,你卖的东西还是你自己说吧。”
就在摊主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旁边的妇女说话了:“咱乡下的破铜烂铁能值多少钱!你就随便卖给这位大哥好了,这么婆婆妈妈的!”
听了这番话,摊主好像下了决心一般:“好,就200元吧!”
到了下一周,黄先生再去古玩街的时候,那个地摊不见了,而且最让他气愤的是,他在别的摊位上也看到了一模一样的东西,只是崭新的,没有泥土,而且也才几十块的价钱……“其实那东西我以前也在别的地方见过,只是那天太急了,又有那么多泥土,所以才……”黄先生说他那天一回家就把东西藏了起来。
《市场报》 (2005年05月31日 第二十版)别蒙我,我可是专业的!
好货不怕巷子深,先看看报
商量一下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