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积极应对,国内速递企业苦练“内功”
与外资的加速度相比,内资企业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小。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速递企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网络的初步建设,渡过了疯狂扩张时期。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可能集中于完善现有的网络和提高服务水平上。
举例来说,总部位于天津的大田速递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3个分公司,覆盖了超过500个城市。对于目前的速递市场来说,这样的网络建设基本上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而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将网络铺建到全国所有的城市和乡村明显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相对来说,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大中型速递企业基本上已脱离了“圈地”阶段。
据了解,在目前国内的速递企业中,除了EMS与邮政航空公司是一家外,没有速递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飞机或航线。目前中国本土的速递企业在运输方式选择中,基本上均采用航空运输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方式。随着地面网络的铺设完成,空运环节条件的制约可能逐渐成为速递过程中的“瓶颈”。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自认为是“邮老大”的EMS在去年连续推出了“全夜航”、“次晨达”等新业务形式。这不仅可以被认为是EMS为丰富自身产品线所做出的努力,更是可以当作EMS更加灵活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一个表现。
从中外运与UPS分手后所进行的信息系统升级和市场营销的举措,以及EMS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国的大范围提速来看,国内企业将并不甘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事实上,对于中外运及EMS来说,在未来的竞争中它们并不一定会处于市场竞争的下风。中外运有着多年与外资企业合资所积累出来的经验,而EMS则有着别人难以比拟的、在中国国内多年经营布局的网点及人员。
另一方面,在全面开放国内速递业之后,还有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难以脱离出我们的视线,那就是将在联邦速递、UPS这些国际速递业巨头与EMS及中外运这些国内的速递业巨头之间夹缝生存的大量中小型速递公司。中小型速递企业在巨头面前毫无疑问处于资金、技术及管理上的劣势,但是由于人力成本、布局网点限制等因素,预计在中国速递市场全面开放后的一两年时间之内,外资跨国巨头还无法将众多的中小速递企业逼上生死边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应该利用跨国巨头们所必须经历的磨合期,借助自己的区域优势及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国内多层次的速递市场中找准位置。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