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三地三种轨迹 入围“戛纳”的华语电影(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09:26 经济参考报
三地三种轨迹入围“戛纳”的华语电影(图)
  戛纳电影节捧红的华语电影着实不少,远一点说,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获得的28届技术大奖只能算是个开端。这以后,华语电影多少有些沉寂,一度湮没无闻。

  直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老谋子”的一部《菊豆》摘得43届的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此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电影人在戛纳拿奖一发不可收:

  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大奖,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评委会大奖;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评委会特别奖,葛优荣膺最佳男演员;

  1995年,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最佳技术大奖;

  1997年轮到了王家卫,他凭借《春光乍泄》获最佳导演奖;

  1999年又是陈凯歌,由他导演的《刺秦》获技术大奖;

  2000年对于华语电影是丰收的一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技术大奖,梁朝伟获最佳男演员,姜文的《鬼子来了》获评委会大奖,杨德昌的《一一》获最佳导演奖;

  2004年,张曼玉以《清洁》一片拿下最佳女演员。

  成绩很辉煌,上榜者甚至可以说正是近十来年华语电影的顶尖人物。但是,恕我直言,正如中国人的俗话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电影的园子里照样稀稀拉拉没几棵像样的大树。奖杯同样不是古代戏文里皇上御赐的“金饭碗”,捧牢了可以一辈子不愁吃喝。

  回首往昔,再看今年的58届,华语电影依旧延续着旧日的荣光。除掉入围“金棕榈大奖”的三部电影外,陈凯歌的《无极》、徐克的《七剑》、成龙的《神话》、周星驰的《功夫》都将在电影节期间播映。而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主办方还准备了“中国电影之夜”的环节以表致敬,可谓“给足面子”。

  有趣的是,三部入围电影两岸三地各占一席,即王小帅的《青红》、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以及杜琪峰的《黑社会》。顾名思义,不论内容如何,至少从这三个片名看,倒是与内地及港台电影当下的处境非常贴切。

  先从内地电影说起。《青红》原本另有一个名字叫做《我十九》,而往前回溯19个年头的1986年,恰好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大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那一年,张艺谋在柏林凭借《红高粱》一举夺得金熊奖,无数内地电影人由此踏上中国电影的域外远征之路,所谓“第五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为我们所熟知的。

  姑且以《红高粱》作为新时期内地电影的发轫之作,19岁还处在青涩好奇的青春期。中国电影号称的百年历史,实在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漫长,几度因外部原因中断的新中国电影事业,就好比上坡时车子突然熄火,要想重新起步非得费老鼻子劲不可。好在,加入拉车行列的内地电影人一茬一茬倒是没有断档。现在看,在国际电影节上镀过金的导演们纷纷放下架子拍商业片挣钞票。谁又能说,等导演们攒够了“汽油钱”,不会飞驰在“希望的田野上”呢?

  不可否认,台湾电影确实曾有过一段“最好的时光”。1983年,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合作执导了改编自黄春明小说的《儿子的大玩偶》一片,由此开启了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以及新新浪潮时代的到来。这一拨浪潮之下固然成就了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世界级导演,但终究挽救不了台湾电影急速下滑的势头。这一时期真正占据台湾华语电影市场的,还是来自香港的商业片。兼之好莱坞大制作的“入侵”,台湾电影呈现出了“墙外开花墙内不香”的局面。

  还记不记得李安的《喜宴》中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郎雄饰演的父亲高举双手通过机场安检。这个投降的姿态被很多人认为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无奈屈服,被很多人看作是新浪潮时期台湾电影不得不臣服于商业飓风的表征。台湾电影“最好的时光”就这么飞逝而去,到上世纪末,台湾电影已经惨淡到年产不足10部的境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

  而“黑社会”几乎就是我们记忆中香港电影的代名词,比如《英雄本色》与小马哥,比如《无间道》与“内鬼”,再比如周星星与斧头帮,实在不胜枚举。对于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说,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代表人物就是“功夫片”,就是“突然怪叫三两声,飞脚再加双截棍”的李小龙。内地观众或许不这么看,我的朋友中,有能把《英雄本色》的对白倒背如流的,有看过至少20遍《天若有情》的,更有倾心于《喋血双雄》而开始养鸽子的,准确一点说,是专养白鸽子。

  有趣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最风光无限的年头,却始终与素来以艺术电影标榜的“戛纳”无缘。而在内地电影逐渐得意于各大电影节之时,曾经陪伴着一代内地青年成长的香港电影开始式微。不妨拿一部香港电影说事,尔冬升1996年导演的《色情男女》,讲述了一个走投无路的年轻导演接拍三级片的故事,差不多就是尔冬升本人的夫子自道。向不景气的市场低头,原本满怀屈辱,惟有香港导演可以全心投入,这可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境界高得多。用《喜剧之王》里莫文蔚夸奖周星驰的原话:“什么叫做专业?这就叫做专业。”

  香港电影要想“咸鱼翻生”,靠拍三级片至多也就能苟延残喘一阵子。低成本、高速度运作了几十年的香港电影积攒下的资本:一是经验,那种真正在市场上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战斗力;二是人才,香港真有不少类似尔冬升这种就算拍三级片也煞有介事、不肯苟且的电影人。最近几年,香港电影有了一点回暖的迹象,“黑社会”类型片再度复苏,据说,杜琪峰的野心是要拍摄关于香港黑帮的史诗巨制《龙城千霸》,这当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想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香港电影中的大陆演员面孔、台湾电影中的香港阵容、大陆电影中的港台制作人都变得越来越多。事实上,对于包含两岸三地的整个华语电影圈而言,原本就是同根分桠,同气连枝,势必可以开创一个真正的“大场面”。

  作者::周之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