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注目中国世纪(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15:00 南方周末
注目中国世纪(组图)
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中国世纪》
注目中国世纪(组图)
朱镕基作序、约翰·威利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世纪》
注目中国世纪(组图)
沃顿商学院出版的《中国世纪》

  本报驻京记者 邓瑾

  编者按 5月16日,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特别指出,这充分表达了大家对中国及亚洲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的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中国经济如何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自身又该如何持续发展?本报在论坛期间特别组织了以下三篇报道,以飨读者。

  相比起西方津津乐道的“中国崛起”,中国领导人谈得更多的是“民族复兴”。事实上,后者更加准确。在新的亚洲世纪来临之际,中国世纪也会很快到来吗?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警惕经济模式可能的脆弱之处。

  5月16日,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财富》全球论坛10年9届举办史上第三次登陆中国,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中国经济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之前,全球主流媒体已经把聚光灯对准了中国。《财富》杂志在论坛举办前推出封面专题组合报道《变化中的中国》,探讨中国正怎样被她与世界的互动所改变。和《财富》杂志同属于时代华纳集团的CNN(美国有线电视网),从5月14-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专题片在内的《聚焦中国》报道。CNN在之前的预告片中称,考虑到“中国在本世纪中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日渐上升”,《聚焦中国》将揭示“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正在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即使撇开时代华纳下属媒体,中国的崛起仍然是一个常新的话题。美国《新闻周刊》5月9日就推出封面组合报道《中国世纪》,解读为什么未来属于中国。

  “中国世纪”不仅在《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许多西方主流媒体成为报道标题,而且也屡屡成为书名。沃顿商学院近期就出版了Oded Shenkar撰写的《中国世纪》。Shenkar在这本书中不仅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且还列出了在中国世纪中,西方企业为了生存和繁荣必须要做的事情。

  媒体聚焦的背后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共识:这个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了20多年的国家将在本世纪的某个时候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相比起西方津津乐道的“中国崛起”,中国领导人谈的更多的是“民族复兴”。事实上,后者更加准确。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统计,中国经济在1799年达到顶峰,当时的GDP占全球的44%,这个比例比今天的美国还大一倍。而根据高盛集团(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统计,中国这个“世界最大”一直保持到1840年。而在此之前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尽管当时的影响更多限于亚洲。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承认中国“复兴”是比“崛起”更准确的表述。但他提醒,假设美国按照2%、中国按照6%的速度增长,中国在2025年后的某个时间里GDP将和美国的相当,但届时中国经济在构成和复杂程度上仍将远逊于美国;中国人均收入要和美国持平至少要到2075年以后。

  “中国要形成对美国绝对优势的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约瑟夫·奈说。

  亚洲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共沉浮。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在1820年工业革命开始初期,亚洲占世界产值的3/5。而到194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5,尽管当时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5。根据亚行预测,到2025年,亚洲经济的比重将重新达到历史巅峰水平。

  在过去400年的时间里,全球权力发生了两次重要转移,一次是17世纪左右欧洲的崛起,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其他国家都是西方大国挥洒野心、争夺利益的舞台。但是现在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发挥的作用,全球的权力正在发生第三次重要转移,那就是亚洲的崛起。

  中国经济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她的“大”。大,尽管不强,本身就足以让人瞩目。

  中国市场的力量

  中国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崛起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发展道路。在一个受自由贸易规则约束的时代,中国没法像当年的日本那样,在聚焦出口拉动型增长的同时还能做到本国市场的相对封闭。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并且于2001年加入了承诺更加开放本国市场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其结果就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越来越不可分割。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今年1月份公布的统计,2004年中国吸引了全球612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中的约10%,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同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总量约占全球的6.4%。中国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增长点。

  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CEO霍华德·舒尔茨近日对媒体说,3年后星巴克在中国的连锁店数量很可能要超过美国。而日本在2003财年一反10年的低迷,其GDP增长出人意料地增长3.2%,不少国外专家认为,中国市场是帮助日本走出衰退边缘的关键。

  中国进口数量的增加(2004年超过5600亿美元)正在改写着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恐怕就是中日贸易依存度的对调:中国刚刚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结束了12年来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退居欧盟和美国之后成为老三。

  根据日本财务省日前发表的贸易统计速报,2004财政年度(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日本与中国(包括香港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约2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

  不仅是日本,韩国2003年新增的贸易中,与中国的贸易也占第一位。

  随着中国国内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经迅速成为铁矿石、钢铁等原材料的最大进口国,并帮助推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

  中国对石油的巨大胃口更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仅仅十几年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自给的国家,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今年中国估计一半的石油都要靠进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奉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一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专家认为,那时中国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外交战略而只有发展战略。但是石油短缺加速了中国在外交战略上的转变,“能源外交”渐行渐近。

  警惕中国经济的脆弱性

  中国首先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且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很大方面源于其贸易力量。中国去年荣升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是仔细分析我们的出口结构,很容易就能发现,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脆弱性。

  2004年,中国出口额达到5933.7亿美元,其中55%是加工贸易,57%是外资企业创造的。而在总额为1655.4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贡献了87.3%,其中独资企业出口占65%。

  这也就是说,中国从看似繁荣的出口贸易中获利很少,挣的大部分是血汗钱。利润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被外资公司垄断,而在中国真正拥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往往利润很低,比如鞋、纺织品、家具、打火机等,而且这些辛苦钱还越来越不容易挣。一旦这些附加值低的产品大规模进入别国市场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反倾销、特保调查等贸易冲突,甚至会发展到诸如“烧鞋”等恶性事件。

  所以,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条件下,中国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挣钱越来越不易,惟一的出路就是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但这一步受制于本土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国外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密的关注,而注定要成为一条艰难的道路。

  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风险和美国息息相关。

  中国和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这是建立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巨大的贸易逆差之上),而同时中国在其巨额外汇储备中主要持有的是美元。

  前者被一些美国专家认为是美国可以控制中国的杀手锏。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威胁限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就能有效控制中国的政策。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政府拥有巨额美元储备,就等于拥有了对美国施压的武器———如果中国大量抛售美元,将导致美元危机。

  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注定是两败俱伤。而合作共赢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一年前,当记者问约翰·桑顿,为什么辞去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的位置而来清华教书,他说,中国的崛起是他这一辈子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也许美国还没有习惯这点”。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行为习惯应该尽早形成,而且应该是积极的。中美两国应该把对方看成是朋友和伙伴。”桑顿说,“尽管存在分歧,时不时会发生一些具体的事情,但他们需要对两国关系有一个长远的认识。如果中美关系坚固、健康、积极,这将为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奠定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